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249|回复: 25

武林掌故 (作者:山中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9-2013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正的黃飛鴻


        一百多年前,無論是在佛山還是廣州,黃飛鴻遠沒有今天的知名度,即使你在街頭茶館,尋常巷陌與其邂逅,也難於認定此人日後將聲名遠播。電影系列「黃飛鴻」使黃飛鴻的大名家喻戶曉,但大部分情節是虛構的。以下請看真正的黃飛鴻一生的事跡 :

         黃飛鴻,1856年農曆七月初九出生(一說出生於1847年)。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人,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飛鴻五歲從父習武,因家道卻是非常困難,不得不在12歲起就隨父親在佛山、廣州還有順德一帶四處賣武,同時還賣跌打藥。據說,有一次他曾經以四象標龍棍,戰勝了武師鄭大雄左手釣魚棍法,博得了「少年英雄」的名聲。

         後來,飛鴻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1872年,黃飛鴻(時年16歲)開始移居廣州,當時銅、鐵行工人集資爲他在西關第七甫水腳創設武館,向工人們傳授武藝,漂泊多年的賣武生涯才得以結束。兩年後,開始有點名氣的黃飛鴻還被「三欄行」(果欄、菜欄、魚欄)中人聘爲行中武術教練。 1875年,黃飛鴻在西樵官山墟一當鋪夜宿時,遇賊人打劫,飛鴻一人擊退數十人,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隨後應邀到在石龍鄉授徒。1876年,一洋人攜如牛犢大的狼狗,在香港設擂向華人邀鬥,20歲的黃飛鴻不甘華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腳」擊斃惡犬,自此揚名香江。次年,香港一惡棍強佔水坑口大笪地小販彭玉的攤檔,並將彭玉打傷,黃飛鴻路見不平,挺身相助,卻被數十人持械圍攻,最後仍能全身敗敵。

         不久,黃飛鴻另設館於廣州西關廻瀾橋附近教徒授藝兼醫刀傷跌打,三欄教席由梁寬代替。1878年黃飛鴻曾在佛山平政橋鬥蟀場為盧九叔任「護草」(現場保鏢)時,飛鴻嚴懲歹徒,在佛山名噪一時。

       1879年飛鴻娶妻羅氏,婚後三月羅氏病卒。1882年受聘廣州水師武術教練,並考取廣州將軍衙門「靖汛大旗手」一職。1885年記名提督吳全美聘飛鴻為軍中技擊教練,停辦廻瀾橋所設武館。不久,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1886年,黃麒英逝世後,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月餘後,吳全美去世,飛鴻辭去軍中技擊教練職務,在廣州仁安街設跌打醫館「寶芝林」。門前懸有一副對聯:「寶劍出鞘,芝草成林」。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飛鴻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兩年後即1888年,黃飛鴻治癒了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的腳疾,劉永福向他贈送了一塊寫有「醫藝精通」字樣的木匾,並聘請他作黑旗軍的軍醫官,同時擔任福字軍技擊總教練。1894年,劉永福率領軍隊赴臺灣抗擊日本侵略軍,黃飛鴻隨劉永福率九營福字軍抵台,駐守台南。1895年6月,劉永福護台失利,遭受了重大打擊的黃飛鴻開始離台返粵,自此只行醫,不授武,並在「寶芝林」門前張榜說,「武藝功夫,難以傳授;千金不傳,求師莫問」。約1896年,黃飛鴻續娶馬氏為妻,生二女、二子(漢林、漢森),不久馬氏病卒。約1902年,續納岑氏為妻,生二子(漢樞、漢熙),不久岑氏病卒。1911年,已屆55歲的黃飛鴻再應劉永福的邀聘,出任廣東民團總教練。次年,廣州一魚欄夥記馬如燦(賣魚燦)遭歹徒勒索被毆,黃飛鴻出手嚴懲歹徒,「義救賣魚燦」一事在廣州爲傳頌。

           1911年,已經64歲的黃飛鴻仍然熱衷於舞獅表演,但在一次表演中不小心將布鞋舞掉,飛出身外,正好擊中了在台下觀看的19歲的莫桂蘭,為表達歉意,黃飛鴻事後專門登門道歉,卻因此成就了一樁老少姻緣。1915年黃飛鴻續娶莫桂蘭為繼室(黃飛鴻比莫桂蘭大45歲)。

         1918年,世道不安,飛鴻眼見「寶芝林」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家中開支又大,便想幫莫桂蘭減輕點負擔,他堅持去鬥蟀場任職。此時飛鴻已經62歲了,在廣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獵場任守護(實際上就是保鏢、保安)。1919年精通武術的次子黃漢森遭人妒忌,往廣西梧州渡任「護勇」時被「鬼眼梁」暗算慘死。受此打擊,飛鴻不再向其他兒子傳授武技。同年,廣東省精武會成立,在廣州海珠戲院舉行的大會上,63歲的黃飛鴻表演了飛砣入埕(圓口陶罐)的絕技。
   
        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國政府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都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鬱成疾,1925年農曆三月廿五日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終年77歲。黃飛鴻身後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與電影裏看到的相比,現實人生裏的黃飛鴻的一生並不順利,其家人除了二兒子早逝之外,其餘三子分別從事肉行生意、行醫以及經營雜貨。在他去世後,得到其武藝真傳的妻子莫桂蘭先是在廣州「義勇堂」教拳。抗戰勝利後,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並且在高士道掛起「黃飛鴻授妻莫桂蘭精醫跌打」的招牌,設館授徒,後來成立「黃飛鴻國術社」,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的雅號。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複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成為一代武術大師(但生前不及死後有名)。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淩弱,堅持以德服人。他主張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餘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佈粵港澳臺、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範,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附錄 :黃飛鴻的門人
  
  黃飛鴻在廣州寶芝林裏傳授過的弟子,有淩雲階、梁寬、賣魚燦、陳錦泉、帥老鬱、帥老彥、陸正剛、林世榮等。其中以梁寬的武藝爲最好,然而天妒英才,他又是衆弟子中最早辭世的一個。成就最大的是隨黃飛鴻習武20年的林世榮,這位早年賣豬肉爲生的弟子人稱「豬肉榮」,曾獲清末在廣州東較場舉辦的首屆廣東武術比賽第一名,後來因爲熱心公益而獲得過孫中山的銀牌嘉獎,他就曾經在廣州開辦過三家武館,一生授徒萬餘人,其親侄林祖繼承衣缽後授徒五十餘年,弟子更是遍佈美加、歐洲還有東南亞。

        林世榮在徒弟朱愚齋、張士鑣還有李世輝的協助下,開始打破門派的界限,著書立說,約於1930年左右出版了《伏虎拳》、《鐵線拳》、《虎鶴雙形拳》等拳譜,開創了廣東近代武術套路寫作的先河,使得黃飛鴻流傳下來的洪拳遠播港澳、東南亞、歐美和南非等地,經久不衰。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21-9-2013 01:17 P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admin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9-2013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廣東十虎趣談


在清未年間, 廣東省有十位武功極高, 受人尊敬的武林怪傑稱爲「廣東十虎」。陳勁先生(筆名「我是山人」)在他的武俠小說《 武壇二虎 》自序裏說 :「廣東十虎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黎仁超、蘇乞兒、黃飛鴻、鐵橋三、鐵指陳、譚濟均(一作譚濟鶴)。」 但另有朱愚齋的說法則有軟綿掌鄒泰(一作周泰)而非黃飛鴻才是十虎之一)。黃麒英健在時,黃飛鴻並非十虎之一。大概黃麒英逝世後,才有人把黃飛鴻列為十虎之一。
為方便閱讀,列表如下 :

鶴陽拳   王隱林
九龍拳   黃澄可
鷹爪王   蘇黑虎
無影腳   黃麒英 / 黃飛鴻
軟綿掌   鄒泰 (周泰)
七星拳   黎仁超
俠家拳   潭濟筠
鐵指陳   陳長泰 (又名陳鐵志)
醉拳     蘇乞兒
鐵橋三   梁坤(擅長洪拳的鐵線拳)

  現據傳聞,逐一談談 :

(一) 鶴陽拳王隱林

一說同治初年,王隱林從西藏星龍長老(一作星隆長老)那裏學到喇嘛派白鶴拳,在廣州黃沙設館授徒,技震遐邇。另一說李鬍子從四川雲遊到廣東在肇慶鼎湖山慶雲寺掛單,把俠家拳傳給僧人王隱林(又名王飛龍),王隱林到廣州後還俗。

王隱林承其父王堯家教——出手須狠,令對方致殘。加上他性暴,故結下仇家甚多。一天,他在西關第八甫水腳被人伏擊,飛身上橋,又被圍攻。王隱林見河上有一獨木,便施功力推塌全橋,憑水面獨木,制勝對方。

王隱林在黃沙兼善街開設武館授徒,把俠家絶技傳給王漢榮、王倫(王敬初)、蔡懿恭、王林開、潘鑒等七個徒弟。王隱林晚年任廣三鐵路工會的武術教頭,其功傳給黃漢榮。後患目疾失明,有人說是他出手過殘的報應。

王隱林的高徒中,王倫一脈傳給鄧錦濤(廣州洪家拳鄧龍之子),王林開一脈傳給吳肇鍾,吳肇鍾發揮了俠家拳的鶴形特點,分支白鶴派,蔡懿恭一脈向海外發展,稱俠家拳源自西藏密宗的星龍長老,而他是喇嘛,故又分支為喇嘛派。
  
俠家特點是放拳如猛虎,出槍如蛟龍,拳法剛烈威猛,動作長橋大馬,大開大合,套路以拋拳、沖拳、衝鋒拋拳為主,動力以發長勁、拋勁為主,衝擊力大,槍法以彈、拋圈托為主,進攻勇猛快速。
  
俠家拳械,拳套有四套:十二支橋,小羅漢,大羅漢、虎鶴相鬥,器械有單刀,左把槍,九點十二槍響棍等。

關德興(飾演黃飛鴻的藝人)曾習俠家拳。

(二) 九龍拳黃澄可

正直、善良、勇於助人的麻東村青年黃澄可路遇洪拳大師陸阿采被朝廷鷹犬追殺,黃澄可出手相助。陸阿采欣賞黃澄可的人品,巧妙地將洪拳絕學傳授給不願習武的黃澄可。

黃澄可住在廣州老城惠愛街,距現在中山六路將軍府署(旗下街)不遠。一天,旗下(滿州)武官佟天霸看到一名叫秀英的漢族姑娘長得漂亮,頓起獸心,率幾名旗兵用花轎來強搶。剛巧黃澄可路過,看不過眼,便向前攔住花轎與佟天霸理論,引起途人圍觀。佟天霸蠻不講理,拔出雙刀向黃澄可砍來。澄可腳快,兩個回合便將佟的雙刀踢飛了。佟又兇神惡煞地撲來,只見黃澄可略施拳腳,佟天霸便倒地呻吟,原來肋骨斷了,旗兵見勢作鳥獸散。黃澄可救走秀英,人心大快。後來,佟告黃「造反」,澄可及家人只好匿居南海平洲,直到佟天霸調職離粵,才回廣州。

黃澄可先後得到一代宗師陸阿采、黃麒英、鐵撟三等人指點武學,經歷大大小小生死切磋搏鬥,融會貫通各家之大成,終自創出一套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的「九龍拳」。

(三) 鷹爪王蘇黑虎
 
少林黑虎門源出嵩山少林寺,距今約二百年前道光年間,有一少林僧人法號兆德,每隔數年便到廣東化緣一次,因而遇上順德北崗鄉之蘇黑虎。蘇黑虎年幼已習武術,但目睹兆德和尚的少林絕技後,即決心跟隨兆德和尚上嵩山少林學藝。
  
但蘇黑虎初到少林寺的時候,兆德和尚卻一點功夫也不傳授給他,只是每天吩咐蘇黑虎重複地從事拋石鎖、彈石球、埋木椿等最基礎的功力訓練。原來兆德和尚心裏另有打算,他希望蘇黑虎能夠練得一雙橋手堅實如鐵,唯擁有這種武術功底,少林拳的威力才能得以發揮,這樣,蘇黑虎整整花了三年時間不斷練習基本功。直到有一天,兆德和尚認為時機成熟,才親授了黑虎十形拳、醉八仙拳、黑虎刀及金剛棍等。前後六年,蘇黑虎終於學成下山,其時已是二十四歲。

身懷少林絕技的蘇黑虎回到老家順德後,接受鄉人的邀請,教授村中子弟少林武功,但蘇在村鎮裏教拳未免感到自己懷才不遇,遂到省城-----廣州發展。在同村兄弟介紹下,先任職果欄教頭,三年後蘇黑虎在廣州西關開設武館。由於藝宗少林,武藝精湛,慕名而來者日眾,更招致當地的武當派教頭呂榮妒忌,到蘇黑虎之武館搗亂,但被蘇黑虎擊敗,從此聲名大噪。

蘇黑虎所教的是黑虎十形拳,十形者,即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是剛柔並濟的拳術,套路分作前樁、中樁及後樁三部份。由於源自少林寺,故取名少林黑虎門,以傳後世,更因蘇黑虎技藝精湛,行俠仗義,名震羊城,後人譽為廣東十虎之一。

(四) 無影腳黃麒英 / 黃飛鴻
  
黃麒英的武功源自於金鉤李鬍子和洪熙官的傳人陸阿采。黃麒英,南海西樵人。少時鬻技街衢,賣藝求生,一日在鎮粵將軍署前曠地賣武。陸阿采剛巧在場,見是良材,便收他為徒。麒英師事之十年,得其藝之神髓。其後為鎮粵將軍所部兵技擊教練,所受薪俸甚微,月所得者,僅三兩六錢銀,不能以贍養其家,乃於靖遠街設生草藥店,希望多賺點錢,以補不足。麒英把平生所學傳給兒子黃飛鴻。
  
黃飛鴻自幼受家庭薰陶,耳濡目染,舉手投足已具武技雛形。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飛鴻武技進步神速,幾年間已盡得父傳,後終成為一代宗師。

(五) 軟綿掌鄒泰 (一作周泰)

鄒泰是廣東湛江人,俠骨丹心,唯心高氣傲,自尊心過強。醉心武學,為「十虎」中的「武癡」。以發揚家傳拳術為畢生事業,卻羈絆於武學範疇上的「象牙塔」內。後得高人指點,拋開家傳拳術枷鎖,脫胎換骨,練成了一套以柔為主,柔中寓剛,綿綿不絶的掌法---「軟綿掌」。此外,鄒泰擅用單頭棍而曾得嶺南棍王的稱號。

鄒泰又有「油錘貫頂」的功技,練就「鐵頭功」一絕,故諢號「鐵頭」。當時廣州三元里準提觀道士妙法,用氣功誘騙人學習其「神功」。鄒泰不屑妙法所為,到準提觀勸他不要再設局行騙,妙法不但不聽,反而老羞成怒,定要與鄒泰較量。鄒泰再三良言相勸,好心反被妙法嘲為膽怯,死纏爛賴,自恃氣功上乘要交手。鄒泰騎虎難下,圍觀者有替鄒泰擔心,也有叱鄒泰不該惹妙法的。妙法更耀武揚威,運氣後向鄒泰襲來,但見鄒泰運功用頭撞去,竟將妙法撞仆在丈餘外的地上。

(六)七星拳黎仁超

黎仁超為人聰明能幹,頭腦靈活多變,每每洞悉先機,城府甚深。為「十虎」中之智將。絕招七星拳,拳術猶如「北斗七星」,靜如穹蒼天河,動如斗轉星移。黎仁超十分斯文,待人彬彬有禮,似無縛雞之力,武功深藏不露,不會輕易出手。如果不是因在小北萬倉基被幾個搬運漢氣得太甚,沒有人知道他有一身武藝。一天,他行經萬倉基,半途遇到幾個搬運漢扛兩大桶油,每桶重150斤,黎仁超立刻閃避一邊,讓搬運工過去。怎料搬運工見他斯文可欺,叱他必須走回頭,黎與搬運工理論,但搬運工定要他走回頭路。黎動了火,一腳輕蹴把一桶油踢到兩丈遠,再一蹴兩桶油已遠遠地擺在原路兩丈遠山坡處。搬運工失魂落魄抱頭竄上山坡抬油去了。

(七) 鶴陽拳潭濟筠(均)

本名潭石窩,成名後將名字改為潭濟筠. 性格率直衝動,後隨詠春宗師梁贊學武,不單武藝有進,人亦變得成熟穩重,因緣際遇結識到革命黨人,更不惜捨身匡扶,多番身陷險境亦義無反顧。後來融會詠春拳自創鶴陽拳,此拳法放拳如猛虎,出槍如蛟龍,拳法剛烈威猛,動作長橋大馬,大開大合,套路以拋拳、沖拳、衝鋒拋拳為主,動力以發長勁、拋勁為主,衝擊力大,槍法以彈、拋圈托為主,進攻勇猛快速。其後更開設武館授徒,發揚鶴陽拳。
   
譚濟筠是南派武術中的佼佼者,因身材矮小,每為人小覷。某日,從黃沙碼頭過河南的橫水渡船人多,譚濟筠因事急於過渡,趕至碼頭,渡船已開。譚高聲呼求撐者讓他趕上,撐者不理,還白眼地口出粗言穢語。譚不得不施出飛躍功夫縱身跳上船,因用力猛,全船搖動,驚嚇了過渡人,譚濟筠不好意思向全船人拱手躬揖並向撐者道歉。但撐者卻揮動竹篙向譚橫掃過來,譚輕輕用手一格,竹篙頓成兩截,撐者打個趔趄幾乎掉進珠江。譚濟均好言相慰,表示不可因此結怨,兩人反而交上朋友。   

(八) 鐵指陳----陳長泰
     
陳長泰又名陳鐵志, 一身武功剛猛雄勁,出手疾如閃電,指勁雄渾,堅如鐵石,故人稱「鐵指陳」。  他任何一個手指都能插穿磚牆。光緒年間他在廣州大東門外開了一間豆腐店。一日,廣州來了個遊方和尚,身穿黃色喇嘛僧袍,濃眉大眼、身材魁梧,右手托一巨大鐵鼎,重二百多斤,沿街將鐵鼎逐次在商店門口放下,不給錢便不拿開,商人只好忍氣給錢。和尚來到陳長泰店門口,長泰不理他,他便將鼎移放在店櫃檯上,鼎重木薄,將櫃檯板壓斷了,長泰要和尚賠償,和尚冷笑不理。長泰怒了,五指向鐵鼎一插,鼎穿五個洞,再一揮手臂,鼎鐵飛出兩丈多遠,轟一聲,鼎入土2尺深。和尚驚得面如土色,從此再不見在街上滋事了。

(九) 醉拳蘇乞兒
        
蘇乞兒 ,原名蘇燦,為人好勝,本性善良。蘇燦認為父親只懂委曲求全,引為恥辱,形成反叛性格,事事招搖,終日吃喝玩樂,揮霍無度。其後,父母因蘇燦之過而慘死,從此遁世江湖,與酒為伍,狂歌當哭,竟把酒意融入武學招式中,開創出別具一格的「醉拳」。

傳說蘇燦本為當地一霸,生性不羈,沉迷武學,由此與當地斧頭幫結下冤仇。蘇燦本過著富裕逍遙的日子,但是,在遭遇到斧頭黑幫的糾纏、洋人買辦史密斯的陰謀以及因自己的過錯而使戀人離去等等失意後,終於在淪為乞丐的流落地——湖南長沙再度發奮。在朋友余楓、摯友鐵橋三等人的傾力幫助下,品德、武功不斷提升,同鐵橋三一起名震廣東,其匡扶正義的豪舉使其成為真正受人敬重的一代武林宗師。
      
相傳蘇乞兒行走江湖而惹來許多仇家, 每時每刻都要防範,但又不可能經常帶著武器到處去, 故產生以日常生活用品「碗和筷」作武器的念頭, 「金碗鐵筷」實際上是以金屬打製的碗筷, 可隨身攜帶,平時作飲食用, 隱藏動機。  一旦須要作戰, 筷子主攻, 鐵碗主防, 筷子點打穴位, 而碗則招架對方之攻擊。 蘇乞兒是一位傳奇人物,武功極高但行為怪異,一生放蕩不羈淡薄名利,即使他曾經在廣州設館授徒, 可是今天其武功已不見流傳。

(十) 鐵橋三梁坤

本名梁坤,有洪拳大師之稱。生於清嘉慶年間,歷咸豐同治兩世,卒於光緒十二、三年間。鐵橋三自小酷愛武術,到了十四、五歲,已經練得一身好功夫。平生好習拳技,遊覽各地,尋師訪友,苦練少林武術。後來,鐵橋三拜名聞江南的少林寺覺因和尚為師。他練功刻苦,又能恭敬侍候師父,很受覺因的賞識,把一身本領都傳給他。經過不斷努力,鐵橋三的功夫日見高深,練得橋手如鐵。他把雙臂伸開,能掛起六條大漢,步行數十步而面不改色,因此遠近知名。
   
有一次,他去赴友人的宴會,座上有個叫胡海的教頭,想把鐵橋三打敗,以顯示自己的本領,還沒散席便請鐵橋三較量。當下雙方擺開陣勢,鐵橋三取守勢,只用雙手招架,使胡海無計可施。
   
鐵橋三看準機會,三一進馬,便破他門戶,再把手一揮,胡海便撲倒在地。胡海還不死心,來一個「黑虎掏心」直取鐵橋三。誰知鐵橋三早有了防備,閃身避開鐵爪,一個「龍馬揚蹄」把胡海踢個四腳朝天。
   
眾人哈哈大笑,胡海滿面羞愧,但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眾人裏面走出胡海的師弟,假裝上前扶鐵橋三入座,想出其不意將他掀倒,但鐵橋三像一座鐵塔,紋絲不動。
   
胡海老想報復,他找另一個武功高強的教頭馬南,說鐵橋三在背後罵馬南是一隻肥豬,不堪一擊。馬南暴跳如雷,想去找鐵橋三算帳,胡海忙上前獻上一計,馬南聽後吩咐依計行事。
   
這天,有個人來找鐵橋三,說是馬南派他來請鐵橋三去赴宴的,並呈上馬南親書的請帖。鐵橋三與來者交談時,覺得那人神色緊張,語無倫次,心知有詐。他跟來人上路,到了江邊,只見一隻小船停在那裏,有個船家模樣的人立在船尾,來人請鐵橋三快些上船。
   
鐵橋三上了船,見這條船甚為可疑,便暗發功力,只見船頭慢慢下沉,一會便沒入水平線下了。忽然鐵橋三聽見耳後有風聲,將身一側,抬起一腳,那人掉下江去,原來是那個送請帖的人。鐵橋三哈哈大笑,一個鷂子翻身飛上岸,回頭看時,那只小船已在江中底朝天了。
   
原來,胡、馬二教頭想欺鐵橋三不識水性,企圖騙他上船,讓他在水中出醜。這時只見二位教頭從江邊大樹走出來,齊向鐵橋三拱手,表示折服。當下,胡、馬二教頭在附近找了個酒店,設宴向鐵橋三陪禮。從此,鐵橋三更加出名了。鐵橋三喜與佛家往還,在廣州市彩虹橋廣昌梁布廠任教頭,技壓各方拳勇,聲名大振。
  鐵橋三之死

鐵橋三因染有阿芙蓉(鴉片)癖者,圓光和尚命其戒煙,鐵橋三從之,決心戒絕,於是在海幢寺隨圓光和尚苦練三十六點銅環棍法,但因年事已老,體力不勝,積勞成疾,染病而卒,享壽七十餘。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11-9-2013 03:39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13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楊祿禪傳奇

楊祿禪(楊露蟬)名福魁,出生於清嘉靖四年(西元一七九九年)。祖籍永年縣閻門寨人,後移居廣府南關,以推車賣水維持生活。楊祿禪從小酷愛武術,如學洪拳。一次,他推著煤土,從城裏西大街太和堂藥店前走過。(此店系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開設)。見一惡棍到店裏尋釁鬧市,爭執起來。惡棍舉手就打,店掌櫃用手輕輕一撥,那惡棍立刻跌倒在街心。楊祿禪看的真切,心裏十分仰慕,遂到太和堂藥店學拳(當時永年人稱「綿拳」)。以後,又經太和堂藥店陳德瑚引薦,遂往河南溫縣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太極拳。

坊間流傳楊祿禪偷學太極拳,並不真實。楊祿禪事蹟見於史籍記載的雖少,但為民間津津樂道,宮白羽武俠小說《偷拳》就是根據他的學拳經歷創作的,後被拍攝成電影《偷拳》等影視作品在社會上廣為傳頌。

楊祿禪到陳家溝後,學藝心切,寒暑不輟,朝夕苦練,刻苦學習了六年。藝精返里後,鄉親們都來為他祝賀。當時永年習武的人很多,各種拳派都有,聽說楊祿禪學習「綿拳」回來,都邀請他比試較量。一次,在和別人比試中,楊祿禪竟然失手傾跌,心中十分懊悔。發奮第二次再到陳家溝求師。第二次又在陳家溝苦學了六年,他把「綿拳」的拳路、拳決、器械全都掌握了。別師回家時,陳長興師傅告訴他:「天外有天,你以後有了困難,還可以來找我。」
      
他這次回家後,再次與鄉人交手,雖未敗北,但亦難取勝。楊祿禪自念雖然在陳家溝苦學這些年,但仍未學好。遂三度南下陳家溝。陳長興師傅鑒於楊祿禪求藝心誠,甚為感動。就將「綿拳」之奧秘悉心盡數教授。楊祿禪也倍加用功,日夜鑽研,不懂就問,不懈苦練,終將「綿拳」的沾、連、粘、隨之法;行功運氣之要領;連同杆、劍、刀、棍,一一融會貫通。時光飛逝,不覺又是好幾年。楊祿禪終得技藝精湛,拳路嫺熟,這才告別師父,離開陳家溝,回到老家廣府。(據廣府鎮南關老人言:楊祿禪是二十一歲開始去陳家溝,到四十歲左右才正式回到老家來的)
      
就這樣,先後經歷了十八年之久,楊祿禪才把太極拳的真諦從陳家溝帶到永年來。
        
楊祿禪回到家鄉後,寓居太和堂藥店,並在那裡設立拳場,以授拳為業,從者眾多。楊祿禪拳藝愈加精進,並對陳式架式又進行了多處改進,創造了一套一百零八式楊式太極拳,從此使楊式太極拳在永年牢牢地紮下了根。後京都得勝鏢局,失掉瑞清王府托運的鏢銀,招聘武林高手,聞名來到廣府,邀請楊祿禪入局,打敗了對手,討回了鏢銀,從而名震京華,被瑞王聘為王府聘拳師。楊祿禪進端王府教拳始末楊祿禪在家鄉與人比武傷人,為躲避官司而一人潛逃到北京。當時北京東安市場北面有一家「天義順」醬菜園,掌櫃的人稱張四胖子(真名張鳳歧),此醬園醃製的醬菜不向外出售,專供王府用,因而張與王府過從甚密,有錢有勢,又稱小府醬菜張。張四胖子家住海澱,每隔數日來醬園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為其兩個兒子尋找教書先生,曾囑托醬園門前的粥攤掌櫃丁紫蘭留心,如有合適的給找一個。
            
一天,楊祿禪來到東安市場,沒錢下飯館,就到丁紫蘭的粥攤喝粥,他邊吃邊問丁紫蘭有沒有什麼事可讓他做,工錢不計多少。丁紫蘭問他會些什麼,楊祿禪說自己認識字,可以教書。丁紫蘭一聽便想到張四胖子所托之事,於是將楊祿禪作為教書先生推薦給張四胖子。從此楊祿禪即住北京海澱張四胖子家裏,每天教兩個孩子念書,別無他事,因為是逃避官司而來,練武之事不敢露頭。
           
張四胖子家大業大,家中還雇有二十幾名看家護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練武,平時因門戶之見,家丁們和一些綠林好漢早就有些矛盾。

楊祿禪在張家教書半年有餘,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後面角門小屋裏休息,忽然聽見後花園內有動靜,像是有人用刀槍器械在動手。他隨手拿著三尺長的煙袋,向後花園走去,只見有人在格鬥,有人被打倒在地,有的還被捆上了。楊祿禪近前一看,倒地被捆上的都是家丁。有個家丁見楊祿禪走過來,還大聲喊叫:「楊先生,可別過來,別讓他們把你打了。」楊祿禪哪聽這些,過去用煙袋鍋一撥,就把一綠林好漢的刀給下了,再一點又撂倒一個,幾下子就把綠林好漢都打倒了。又用捆家丁的繩子把他們一個個都給捆上了。楊祿禪問他們願意官了還是私了,官了是交官府處理,私了是有仇宜解不宜結,以後不再鬧事。這些綠林好漢當然願意私了,於是個個求饒,結果把他們都放了,楊祿禪才又回到小屋休息。
           
事情過後,家丁們實在感到難堪:吃糧聽差,職責是看家護院,卻讓人家給捆了,還是靠教書先生給解的圍。第二天,家丁們都來向張四胖子辭行。張四胖子也沒想到教書的楊先生還會武術,就對家丁們說:「你們也別走了,就讓楊先生來教你們吧。」從此楊祿禪除了教書以外還教起了武術。就這樣過了兩年多,楊祿禪給永年縣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況。
           
一天,門房傳話,說老家來人了要找楊先生。楊祿禪心裏也不知是誰,隨即走出迎接。當時張家大門口馬路對面有一座大影壁,上有「迎祥」兩個大字。楊祿禪出門一看,來的人並不認識,是個30多歲的年輕人。他過來就請安,要施大禮,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沖楊祿禪的小腹而來。原來此人是楊祿禪在永年縣那次打傷之人的家屬,來京找他報仇的。要請安施禮是假,借機進招攻擊楊祿禪的下三路沖拳進襠是真。刹那間,只聽嘭的一聲,楊祿禪用海底針把那年輕人打到大影壁上,身子直貼在「迎」字上。而後年輕人摔倒在地,爬起來叫道「大叔,咱們3年以後見」就跑了。
           
楊祿禪回到屋內,想到不定何時還會有人來找麻煩,心中煩悶。於是找張四胖子,對他講了在永年縣傷人之事,自認為總得防一下,不如離開此地為好。
           
張四胖子感到很惋惜,想到兩個兒子才學兩年多,如果學成了該多好。於是對楊祿禪說,如果能到四爺那裏就行了,我去活動一下,找大管家王蘭亭說說,或許能行。

咸豐年間,端王稱四爺,肅王稱六爺。楊祿禪若能到端王面前教拳,問題就解決了,絕無後患。端王府的總管王蘭亭特別喜愛武術。經張四胖子推薦,王總管又從中說合,楊祿禪真的被四爺看中了,便到端王府教拳。總管王蘭亭精明能幹,個子高大,身強力壯。楊在教端王練拳時,王蘭亭就在一旁跟著學,而且楊祿禪每次都用王蘭亭試手,挨打的是王蘭亭,但他也就因挨打而慢慢地領會了太極拳法的精華。
           
在端王的安排下,楊祿禪開始充任旗營武術教官。其間挫敗了許多來訪較技者和各王府拳師,人稱「楊無敵」。
   
所教之拳術,在當時不叫太極拳,而叫作「綿拳」,只教旗人不教漢人,旗營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那時的旗營分為東八營和西八營,東八營是善撲營,練摔跤,西八營多是提籠架鳥的,體質較差,練綿拳。當時有很多王公子弟也來學拳,然而大多數人怕苦而學藝不精,僅有時貝勒之子時紹南和武狀元出身的將軍岳柱臣得太極真諦,並且正式拜楊祿禪為師。旗營下級軍官中有三人得太極真傳,此三人即淩山、萬春、全佑,三人各得所長,淩山善發勁,萬春善剛勁,全佑則善柔化。因礙於舊的等級觀念,三人不能與貝勒子、將軍等人稱兄道弟,故楊祿禪令此三人拜其子班侯為師。後來,時紹南因出天花喪命,岳柱臣在中俄邊境戰爭中陣亡。楊祿禪再無心教拳,遂辭去武術教官之職,離開了旗營。
     
翁同龢大學士(後來成為光緒皇帝的老師)觀其精妙的武藝後大加讚賞:「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並書贈對聯「手捧太極塞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相祝賀。自此,他所創之楊式太極拳名滿天下,使太極拳從民間武術登上了中國武術的大雅殿堂,成為國粹。

楊式太極拳的第一代祖師楊祿禪,於清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年)逝世,終年七十三歲。      

楊祿禪與其子班侯、建侯,其孫澄甫三代人在北京教拳,對傳播太極拳功勞極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13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拳李洛能 (李老能)

李先生諱飛羽,字能然,世稱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農、老農、皆一音之轉也,河北深縣人。從小喜愛武術,聰穎好學,聞名師即求教益,所以中年即具有深厚的武術造詣。精益求精,為了探求武術真諦,以賣藝遍游全國尋訪高師。 有一天,李洛能來到山西祁縣文曲村,拉開場子就練拳,並揚言打遍山西無敵手……李洛能這樣說的目的,是引高人露面。文曲村有位教書先生郭維漢,正在書館中教書,有位老者匆匆進來說:「來了一個耍把式賣藝的拉開場子就練拳,並口出狂言,不是小看咱祁縣無人嗎?」郭維漢說:「領我去看看。」郭分開眾人,見一個漢子正練得起勁,左一個懶龍臥道,右一個風擺荷葉,轉身推窗望月,手足齊攻龍虎相交,閃身白鶴亮翅,縮身烏龍翻江……出拳有風,腳落生根,練罷面不改色,神態自若。郭維漢看罷心裏暗想:此人果然身手不凡,只是傲氣太盛了。這時李洛能拿了一杆花槍正要練,郭維漢走進場抱拳施禮:「請問武師尊姓大名?」李洛能見來人,儒巾儒服手拿短手杖,說話文質彬彬甚輕視之說:「河北李洛能是也。」郭維漢又說:「在下願請教益,不知願賜教否?」李洛能想,像如此一文人,一舉手即可擊敗,說:「你想比拳,還是比刀、槍、棍、劍,由你挑選。」郭維漢說:「你手中拿著槍,看來精通槍術,可與你較槍。」李洛能又拿一杆槍給郭維漢,郭維漢說:「不必,有此短手杖即可。」李洛能說:「刀槍無眼,還是以槍比試。」郭維漢又說:「是我情願,傷著與你無關。」於是二人動手,較十餘回合,李洛能手中槍被擊中,脫手而出擲於數丈以外,郭維漢疾進身,用短手杖將李洛能跌出丈餘外。郭維漢抱拳施禮,連連說:「承讓!承讓!」遂揚長而去。 
 
俗話說:「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是李洛能遍遊全國以來,從沒見過的高超武技。李洛能向圍觀的人打聽,有知道者告說:「是文曲村教學童的先生,郭維漢秀才。」
  
李洛能當晚,潔衣登門拜訪郭維漢,略敘數言,李即跪地請收為弟子,不允寧長跪於此,郭見其情甚為誠懇,說:「余門派授徒甚嚴,以我的功力也不敢為人師,咱倆只能以友相稱,我給你介紹一個師父,是我的親戚也是我的師父----戴龍邦先生(應是「戴二閭」之誤)。」李洛能欣然而起。二人遂坐談至深夜,李洛能才回住處。

心意拳屬少林支派,創始者是明末清初的山西 永濟人姬際可。姬氏傳藝曹繼武,曹又傳藝山西祁縣人戴龍邦。雍正五年(1627年),清政府下令禁武,戴氏返回故里。戴氏在家鄉潛心研究心意拳,但絕不外傳,對內只授子侄及內親。戴龍邦侄兒戴文雄得了其伯父真傳,嘉慶七年(1801年),戴龍邦臨終再次叮囑戴文雄(二閭):心意拳絕對不能外傳。

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洛能求見戴二閭(戴龍邦之侄兒),說自己想學藝,戴二閭因為伯父遺訓,拒絕了他的要求。但李洛能心誠意堅,他在祁縣租了塊地,以種菜為生,並每日為戴家送菜,三年來風雨無阻,不取分文。二閭被他的誠心感動,終於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經母親同意後,收李為徒,傳授其心意拳。

傳聞李洛能跟從戴龍邦學習心意拳,實不可信,因戴龍邦臨終再次叮囑戴文雄(二閭),心意拳不能外傳; 而且,這時戴龍邦早已死了。 以下括號內是誤傳之事,僅供參考 :

(李洛能經商於山西太谷,喜拳術,聞縣境,有戴龍邦先生者,善形意拳,往訪焉,覿面一見,言談舉止,均甚文雅,不似長武術者,心異之,辭去,他曰倩人介紹,拜為門下,時先生年三十七歲也,自受教後,晝夜練習,二年之久,所學者,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並半趟連環拳耳,雖所學無多,而心中並不請益,誠心習練,曰不間斷,戴龍邦先生之母,八十壽誕,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賓客,非親友,即龍邦先生之門生,拜夀之後,會武術者,皆在壽堂練習,各盡其所學焉,惟先生只練拳趟半,龍邦先生之母,性喜拳術,凡心意拳之道理,並形式,無所不曉,遂問先生,為何連環拳只練半趟。先生答道:「僅學此耳!」龍邦先生之母即命兒道:「此人學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來倒是忠誠樸實,可以將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龍邦先生,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諭,乃盡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李洛能在大小韓村之間租地十餘畝,白天種菜,夜則至小韓村學藝,如此十易寒暑,苦心專研山西心意拳。先生精心練習,至四十七歲,學乃大成,於心意六合拳之道理,無微不至矣。有一天,戴龍邦穿上用真絲繩和銅錢編成的護身、銅護心鏡,操練李洛能,命李進擊,李洛能用虎形、鷹形進擊,戴龍邦護身的銅錢散落於地,護心銅鏡也破。戴龍邦喜曰:「汝功大成矣! 可歸。」 )

李洛能藝成後開始悟化傳授此術,並潛心於心意拳術之研究。回鄉廣傳門徒,在心意六合拳基礎上,吸收道家的養生觀點和哲學思想,結合平生武術實踐,取長補短,改革創新,將「心意」改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開始,形成了養生與技擊並行不悖的中華武術名拳。 李洛能學武出師之後,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接受太谷縣城富商孟孛如之聘,到孟宅擔任護院。在太谷,他認識了車二,覺得車是一個學武的材料,便決心傳授他心意拳。  咸豐六年(1856年),由東主孟孛如薦舉,又徵得老師的同意,李洛能正式收車二為徒。孟孛如為師徒寫承師貼時,同時為他們起了名字。李洛能起名飛羽,字能然;車二起名永宏,字毅齋。不數年,李洛能將戴氏心意拳「五行六象」悉數授予弟子,同時,也將武藝傳給孟氏。因此,太谷縣城有孟孛如待李洛能如「座上客」之傳。
   
同治二年(1863年),李洛能加入太谷鏢行。因忙於鏢務,便請師傅戴二閭栽培弟子車毅齋。車毅齋每晚都要步行數十里,由太谷到祁縣小韓村師爺外學藝,戴二閭對他非常喜歡,臥病在床時,尚以箸作械,傳授槍、劍等械套路。臨終前,戴二閭將戴龍邦所作《心意六合拳》相贈,並用「習武當以武德為重,藝成務要扶危濟貧,傳藝要以不欺人為本」這些戴氏祖訓來啟迪他。車毅齋由此盡得心意拳真傳。
     
此後,車毅齋便同李老農及眾師弟潛心于心意拳術之研究。李洛能首先提出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張,認為這樣更符合心意拳的拳理、拳法。形意拳開始名聞於世。

在當時,李先生被稱為「神拳李能然」。在咸豐、同治年間,與八卦拳之董海川,太極拳之楊露禪(即楊祿禪),鼎足而三,分別為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武術之領袖,威震武林。他一改過去的保守思想,廣為傳藝,重視文人與上層人士作用,並加強對外廣泛交流研究,各方人士爭相求藝,因此,形意拳名家競出,廣傳四方。其入室弟子稱為國手者在山西有: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李廣亨四人;河北有: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賀運恒等,這就是山西形意拳武術史上,李洛能先生的八大弟子,八大弟子各有傳人遍及全國各地。李洛能先生為形意拳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形意拳名家巨手。

有某甲,武進士也,體力逾常人,兼善拳術,與先生素相善,而於先生之武術,則竊有不服,每蓄意相較,輒以相善之故,難於啟齒,一曰會談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試,毫無防備之意,而某甲於先生行動時,乘其不意,竊於身後即捉住先生,用力舉起。及一伸手,而先生身體已騰空斜上,頭顱觸入頂棚之內,復行落下,兩足仍直立於地,未嘗傾跌,疑先生有邪術,先生告之曰: 此非邪術也,蓋拳術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見不聞之知覺,故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時人遂稱先生為「神拳李能然」。 李洛能年八十餘歲,端坐椅上,一笑而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13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


一、董氏家學淵源

董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山西省洪洞縣,董俊曾任龍虎衛上將軍左副元帥之職,明朝初年遷居河北槁城,其後代子孫連續五代均為武將,到第六代董良輔奉旨遷居雄縣開口村,第十一代董冀北及以上五代均任保定後衛鎮撫使。第十五代董憲周幼讀詩書,並請眾多名師學武,必盡其術而已,藝既,威名震河朔。

董海川之祖父董博軒攜家遷居朱家務村後,至今已有八九代人。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其父董守業共得三子,長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董海川較董憲周年紀稍小,而兩人長時期形影不離,經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之間,求學訪友於著名武場,這對於董海川較早步入武林,同時對董海川以後創編八卦掌奠定了基礎。據文安文史資料和雄縣縣誌記載得知,董海川家族中,許多人均為武將,「將帥門第,武功淵源,機因實非虛言」。

二、董海川的出走、更名與雲遊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嘉慶二年(1797年)出生於直隸文安縣朱家務村。董海川的父親以務農為主,家中生活不富裕。而董海川幼時聰明過人,不喜做農務,嗜武成性,每天均在外練武、遊學,夜晚常越牆而歸,因而引起繼母和父親的煩感。他秉性剛直,嫉惡如仇。終日鑽研武術,凡家傳武功,一點即通,且能舉一反三。

1810年(嘉慶十五年),文安縣遇大災,顆粒不收,使繼母和父親對董海川的不滿進一步加劇,以後幾年中雙方關係日益緊張。由於董海川從小步入武林,一身正氣,愛管人間不平之事,因而壞人懼之,好人愛之。董海川的許多義舉曾博得一位的姑娘愛慕,但在封建時代,必然會引起非議。董海川決心以武藝考取功名,便離家出走,並發誓不掙很多錢,不取得功名絕不回家。
  
董海川從此離家出走,他先到雄縣開口村,後來到京城(北京)以求取功名。誰知到京城(北京)後方知北方乃武林高手雲集之地,董海川與人比手均敗北,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無面目回家見父老鄉親,他決心走遍名山大川、廣學各家武藝。為了不給家中招惹麻煩,他決定隱去父母所定之名「明魁」二字,起字為「海川」,因而海川二字一直流傳至今,而許多人不知董海川的正名叫董明魁。「海川」二字,即容納百川之義。董海川從此開始雲遊四方,到一處,學一處,訪一處,他常與人比手,驗證所學。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訪各地高人隱士及武林高手。
  
一次,董海川來到遼寧,見一個道童在青石上練習穿掌,感到新奇,與之較量,竟敗於小道童手下,於是拜童子之師畢澄道長為師,經過長期潛心研習,利用道家八卦圖中的無極圈和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字(即八卦方位),從其變易之理中悟出了八卦掌。他善於吸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充實自己,他的技藝不斷提高,臻於化境,成為八卦掌發展史上的祖師。
  
經過近30年的求索,董海川五十歲左右時,他已將許多種拳術及佛家、道家的練功方法集於一身,其功夫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那段時間,董海川創編出一種新的武術拳路,最初定名為轉掌,後改名八卦掌。

三、董海川進京首傳八卦掌

董海川下山後,行俠仗義,鋤強扶弱,作過許多除暴安良之事,被官府追捕。董海川約於1855年復來北京,乃自宮為太監(待考),入宮當差。因多年習武,時露英氣,引起宮內猜疑,後改在肅王府當差,任司膳太監。
  
董海川常在夜晚無人時練功,後被王府總管全凱亭發現。全凱亭略懂武功,有意經常接觸董海川,幾次靠近董海川身體都靠不著,方知董海川武功深厚。一次,肅王賀壽大排筵席,大廳賓客如雲,一般侍者無法行動,而董海川運用八卦掌步法,上菜,斟酒,在人群中聳容穿行,舉座皆驚,人們這才知曉他身懷絕技。一說董公當時負責肅王茶差,而比武場又被王公大臣家眷圍得水泄不通。此時肅王要茶水,董公無法入內,情急之下,便騰空躍起,八步淩空,以眾人之頭上越過,到肅王前獻茶。

這一舉動驚動了在場所有人員,肅王命其獻藝,董公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演示了自己創編的轉掌,即八卦掌,在場的武林高手無不驚訝。當時在肅王府任武術總教師的沙回回提出與董海川比手,敗北遭免職,沙回回即拜董海川為師,後又行刺董公未遂,潛逃。肅王任命董海川為王府武術總教師,封七品領銜、護院總管,京都武林為之震動,比武投師者絡繹不絕。 董海川此時在北京首傳八卦掌。凡與董海川比武者均敗北。後來,號稱楊無敵的楊露禪先生與董海川先生比武後也說:我與董先生比武只能比個平手,勝董海川先生很難。二人以後結為好友。咸豐年間,形意大師郭雲深在京師任清宗室載純、載廉的武師,遇到董海川,二人比武三日不分勝負。兩人經認真研討認為,將形意、八卦合為一門可共同發展。此外,在善撲營任教頭的尹福先生經人介紹與董海川先生比武,只一手尹福先生即敗北,立即叩頭拜師,從而董海川先生名聲大震。以後,程庭華、史計棟、全凱亭、梁振圃、劉德寬及達官貴人、公子王孫幾十人陸續拜在董公門下,從此董公開始廣泛傳播八卦轉掌。
         
由於董海川愛打抱不平,引起武林中某些人的忌妒,一天深夜,某拳師攜帶手槍悄悄來到他的居室窗前。剛剛舉起手槍。董海川已從打坐之處一躍而起,一掌將對方擊於數丈之外。
         
光緒六年(1880年),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無疾而終,享年83歲,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
        
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生前有四句留言:「海福壽山永,強毅定國基,昌明光大陸,道德建無極。」許多研究八卦掌的人都把其當成掌門人傳承順序的留言,豈不知這是對董海川留言的極大誤解,不知耽擱了多少練八卦掌的人。這四句話的本意,其實是告戒練八卦掌的人,不要把八卦掌當成一法一術的技藝,而是要通過八卦掌的修煉,讓生命邁上更高的境界。鐵老解釋到:「首句:『海福壽山永』,意心胸廣闊似海,無所不可容納;氣魄如山,剛健沈著,堅定穩重;永不動搖。是所言『生』。次句:『強毅定國基』,意忠貞效國,無私奉獻;再句:『昌明光大陸』,意見義勇為,維護社會。所指是『命』。末句:『道德建無極』,意悟道培德,修造化自然之果。」

四、早期八卦掌在南北城的發展
  
董海川開山門收徒之後,碑上有名者五十七人,未上碑者不計其數。八卦掌在公子王孫、達官貴人及一般練武者中影響極大。投師者多帶藝拜師,董公都因材施教,各授其技,基本功、轉掌不變,再根據每個人原來所學武藝進行指導改進,這樣便為以後形成尹式、程式、梁式、樊氏等不同風格的八卦掌打下了基礎。八卦掌很快風靡北京,波及全國。以號稱鐲子尹——尹福、眼鏡程——程庭華、賊腿史六——史計棟、煤馬——馬維祺、估衣梁——梁振圃、樊瘋子——樊志勇、大槍劉——劉德寬、花杆宋——宋永祥等一批各具特點的著名弟子逐漸名揚京城及全國。 尹福先生和程庭華先生先後創辦了南場和北場兩個武場。南場是程庭華先生創辦的,北場是尹福先生創辦的。

南場所傳八卦掌後稱為程式,北場所傳八卦掌後稱為尹式。程尹兩式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廣為流傳。第三代門人多為官吏和商人以及公子王孫、達官貴人。尹福先生以教官吏為主,他還曾為光緒皇帝武術教師,並擔任慈禧太后的護衛。程庭華先生、梁振圃先生、劉德寬先生、劉鳳春先生與形意拳名家李存義先生、張兆東先生結為八拜之交,形意拳界曾掀起了學習八卦掌的熱潮,李存義、張兆東等先生後來也成了八卦掌名家,而他的弟子中,如黃柏年先生、姜容樵先生、韓慕俠先生、李子楊先生都成八卦掌名家,承傳八卦掌並著書立說,從而促進了八卦掌、形意拳兩大拳種的大團結,形成了八卦形意不分家的傳說佳話。這些都對八卦掌的發展、普及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煤馬馬維祺先生功夫精純,名噪京城,他與人比武從未輸過,但他性情暴躁,比手傷人最多,他的功夫深受董公喜愛,可惜29歲早亡,後無傳人。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11-9-2013 04:05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13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世培--縱鶴拳的創始人 


方世培先生,名徽石,字世培,福建福清縣茶山人。1834年(清道光14年)出生。他幼年即「敏而好學」,尤其喜歡練武。當時福州一帶流行南少林鶴拳,方世培經常外出,受教名師,武藝大有長進。方世培最喜歡觀察飛禽走獸搏鬥之態。一次大雨過後,他外出練功, 看到一隻烏鴉立在樹頭,抖動羽毛上的水珠,而樹幹為之搖動。方世培想:「小小烏鴉能撼動大樹,靠的是顫抖之力啊!」他又想起小時追逐小犬,見它無處可逃,失足跌進溪裏;卻又躍然一跳,躍出小溪飛快逃走了。於是方世培暗暗研究「怎樣才能把這種技能移植到鶴拳中」。
        
方世培年甫弱冠,典中武舉,以無意於仕途,遂雲遊各地,尋師訪友,探討各派拳藝,深覺鶴法原本猛殺,復求輕柔震彈則盡善盡美。離村數里,有一天竺寺,寺中禪宗長老隱姓埋名,卻武功高強;看到方世培專研武術,便指導他「行拳運氣,導入任,督二脈」,這樣可以「意氣為體,呼吸為用。使行拳時內力源源而生,用之不竭,雖遍千招,毫無疲憊之感。」方世培練拳術二十年,終於開宗立派,成立「縱鶴」一門。能運氣佈滿全身,再聚合全身之氣,透達兩臂雙拳而發出,出拳時作吼聲,慢慢連吼聲也聽不到,只能聽見鼻息出入微小的聲音。技手分金、木、水、火、土五種。當出「水手」時,被擊中的人像「中惡」(撞邪)一樣,身體已經飛越一丈多遠。(注:「中惡」係古人所謂中邪惡鬼祟致病者,實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頭面青黑、頭旋暈倒、昏不知人等症。)

陳山人(又名俶玉),有一天在道山望潮樓,求方先生演試武藝,方先生對他說:你身體瘦弱碰到我的拳頭就會飛出一丈多遠。山人不相信,比試時果然被方先生擊中,身體像飛鳥一樣騰空而去,跌落地上,幸好沒有損傷。  
      
郭聯元,是當時福建武林的傑出者,他到道山訪問方先生。兩人用手相格打、樓房的柱子都震動有聲,好像要傾倒一樣。郭聯元說:停止吧,您運氣如仙人,我沒辦法找到空隙可以進擊,如果再堅持我就要失敗。就這樣兩人相約做為兄弟。
  
貫市有個姓李的,因為辦事來福建旅居,也住宿在道山山樓。他會舞單劍,像浮雲驟合,鳥兒飛逝。方先生很贊賞他的劍術。李某不知道方先生有功夫,就誇口說:我走遍天下,不單是劍術,就是拳術也沒有能超過我。方先生慢慢地站起來說:你身懷這樣的絕技,能不能跟我試一下。李某回答說:這有什麼不可以。就脫掉外衣,只見短衣貼身,胸前從喉部到臍下有密密的鈕扣三十多個,這是北方勇士穿的服裝。方先生仍然穿著平時的衣服。一交手,李某就被方先生「水手」打中,騰空拋出一丈多遠,趴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過後趕快走進臥室。我(作者林琴南,下同)以為李某進去拿劍,暗示方先生趕快做好準備。方先生笑而不答。不久看見李某背著包袱帶著劍,很快地走下山去了。
        
當時山下住著很多賭博的人,當中少年人聽說方先生有功夫,都想要跟他比試。夏天,方先生穿著單衣布鞋,站在三清殿的走廊,跟我講話,我在廊下來回散步,跟方先生談論綿亭山景物,忽然有流氓樣子的少年五、六人,直撲方先生後背。方先生突然運氣縱身,就見五個人已趴倒在殿上,其中另一個倒跌下來,頭部差一點碰在鐵鼎上,險些喪命。我看了大驚,不知道為什麼一下子變成這樣,方先生就笑著把這幾個少年打發走。   
      
方先生的得意門生遍佈福建,而最出名之一的叫王陵,他用掌頂著柱子、柱子都會震動,有所謂「大身化小身法」的技巧,打中人沒有一個不失敗的。王陵用這個方法跟拳師比試,別人都無法抵擋。有一天春宴酒興正濃,王陵竟然想跟方先生比試。接招後,方先生陷入他的圈套中,按這個方法,會使人仰跌。方先生忽然拼起三個指頭,放在王陵的胸部,王陵感到肝膈之間被沸水澆著一樣,一時透不過氣昏迷如死人,方先生笑著說:小子這樣不自量力。就拿出小藥丸調水給他灌下,王陵馬上甦醒,拜方先生為師。
   
方先生的侄兒竹銘(又叫策),是個秀才,跟我很要好,也很會寫詩,身法靈巧敏捷像猿猴,茶山春分時節,方先生一定要在一個館地聚集親族,經常教他們的下一輩舞青銅 及鐵盾牌。練得最好的就是竹銘,親族中的老人忽然說竹銘的武藝將要超過他的叔父。慫恿方先生與竹銘比試。竹銘的動作往來像飛一樣,觀眾大聲議論,認為方先生雖然很出名,恐怕不能勝過竹銘。方先生聽了很生氣,就用手按竹銘的肩井穴,竹銘就直直地站著,像一個木偶。解開衣服一看,肩井部位的骨頭已經下陷。方先生非常悲傷,用藥給他治療,三個月才治好。自從這事以後,方先生永遠不再跟人比試了。
     
茶山多種植落花生,居民常把它當做產業,有一次,方先生外出回來,途經田埂,見一水牛正在吃落花生向前驅趕,牛不肯走反而雙角相向鉤彼長衫,方先生忽然用拳一擊,牛大步奔跑到山嶺上就死了。詢問之後才知道是他大哥的牛。剖開牛腹是肝臟被拳打中而致死的。方先生自這件事以後就更加出名了。
        
方先生平時很器重我,經常說想到塞外去,但最後還是隱居在茶山。方先生送給我的長劍,曾經刻上銘文,珍藏在我家裡。

註:《技擊餘聞》是林琴南筆記之一。林紓,字琴南(1852-1924),近代文學家,原名群玉,號畏廬,福建閩 縣(今福州)人。 本文是林紓的親身經歷,可信程度甚高。

  附《技擊餘聞》原文:
        
方先生世培,福清之茶山人,練拳技二十年,法曰縱鶴,運氣周其身,又聚周身之氣,透雙拳而出,出時作吼聲,久久則並聲而無之,但聞鼻息出入。手分金木火水土,中唯水手出時,中者如中惡,而身已飛越尋丈之外。
  
陳山人俶玉,一日在道山望潮樓,求先生試藝。先生曰:「山人體幹薄劣,觸吾拳當飛至丈餘。」山人弗之信,果中先生拳,如飛鳥騰逝,墜地幸無苦。
        
郭聯元者,閩中一時傑出者也。訪先生于道山,二君以手相格,樓柱皆戰,震震作聲欲傾。郭曰:「止矣。足下運飛如仙人,吾不能得其罅隙而入,更持到炊許者,吾當敗。」於是相約為兄弟。
        
貫市李某,以事客閩中,亦寓道山山樓,能運單劍,雲合鳥逝,先生亟賞其技。李不審先生之能,乃侈言曰:「余走遍天下,匪特劍術,即拳勇亦無出吾右。」先生徐起言曰:「客負絕技如此,能否與秀才一試?」客曰:「此寧弗可者。」則去其外衣,短衣附體,胸前密鈕三十許,起喉際至於臍下,此朔方勇士衣也。先生乃常服,一合,而李某已中先生水手,騰擲丈餘,匍匐不即起,則疾走入室,餘以為取劍也,目先生趣備之,先生笑而不答。尋見李某已負袱帶劍,疾走下山而去。
         
時山下多居博徒,徒中少年聞先生能,則咸欲求試。夏中先生單衣草履,立三清殿廊,與余語,余徘徊殿下,與先生論綿亭山景物,忽惡少五六人,直撲先生背。先生陡運氣,而五人已仆於殿上,其一則倒跌而下,首幾觸鐵鑊死。餘大震,不審所自來。先生遂笑遣此六少年者去。
        
先生高足遍閩中,而最知名者為王陵。陵以拳抵柱,柱皆動,有所謂大身化小身法,中人無不敗。陵以此法與拳師試,皆莫當。一日,春燕酒酣,竟求與先生較藝。先生陷其樊中,在法當仰跌,先生忽駢三指,置王陵胸,陵肝隔間如沃沸湯,聲息皆渺,如死人。先生曰:「孺子初不自量。」即出小丸藥合水飲之,立蘇。
         
從子竹銘秀才策,極契餘,頗能詩,身法靈捷如猿猱。茶山交春,先生必聚親族於別館。先生恒教子弟舞青銅簡及鐵盾。最精其技者即竹銘。族老忽言秀才藝幾突過其季父,慫恿先生與竹銘試。竹銘往來如飛,觀者大嘩,以為先生負重名,乃不能勝孺子。先生慍,竟以手按竹銘肩井,竹銘挺立如木偶,解衣試,肩井之骨已下陷。先生大悲,以藥治之,三月而愈。自是先生永不與人試技矣。
        
茶山多落花生,居人恒以此為產,而牛來食之。先生出戶驅牛,牛弗行,鞭之亦弗動。先生忽以拳抵牛,牛大奔至嶺上死,問之則伯氏之牛也。剖牛腹,肝長可二尺許,或肝臟為拳所中死耳。先生名以死年後乃亦噪。
         
先生平居雅重余,恒自謂欲從軍塞外,顧以不得人而事,終隱於茶山而卒。卒時年五十四。先生所贈余長劍,曾鐫名藏之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9-2013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怪怪的...

1) 1879年飛鴻娶妻羅氏,婚後三月羅氏病卒
2) 1896年,黃飛鴻續娶馬氏為妻,生二女、二子(漢林、漢森),不久馬氏病卒
3) 1902年,續納岑氏為妻,生二子(漢樞、漢熙),不久岑氏病卒

怎都是短期病死 ?

還有....

1) 1911年,已經64歲的黃飛鴻仍然熱衷於舞獅表演...
2) 1918年,世道不安,飛鴻眼見「寶芝林」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家中開支又大,便想幫莫桂蘭減輕點負      擔,他堅持去鬥蟀場任職。此時飛鴻已經62歲了
3) 1911年,已屆55歲的黃飛鴻再應劉永福的邀聘

歲數亂跳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9-2013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ed.869 发表于 13-9-2013 07:00 PM
故事怪怪的...

1) 1879年飛鴻娶妻羅氏,婚後三月羅氏病卒

[   黃飛鴻,1856年農曆七月初九出生(一說出生於1847年)。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鐵砂掌顧汝章


少林武術,源起河南,名冠天下,今天少林武術能夠普及天下,除了應當歸功於古代中原地區的少林武術開創者之外,還應當歸功於近世的許多少林武術傳播者。少林武術得以植根於南方,顧汝章功不可沒。
        
顧汝章(1894-1952)是江蘇阜寧人,1894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顧利之,精譚腿,擅搏擊。清末,設鏢局於鎮江,為商旅保安。其時國弊民窮,兵荒馬亂。他八歲起從山東武士嚴蘊齊學藝。嚴是清末民初人士,精通少林武藝,尤其擅長槍術,武林有「嚴大槍」之稱。顧汝章苦學十年,盡得嚴師真傳,氣功(小金鐘)鐵沙掌等技奧秘,悉受真傳,尤技不自滿,先後從學於李景林(太極拳太乙劍),于振聲(查拳),孫祿堂(形意拳) 等,集多種技藝於一身。青年時代即以武術顯名於蘇、湘、浙、鄂等省;在1924年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辦的全國國術比賽中,奪得最優獎。(一說民國十七年秋,即1928年,應中央所舉辦之全國國術第一次考試,名列最優等十三名之一。)
        
顧汝章自二十餘歲起,便不辭辛苦頻頻往來於大江南北,傳播少林武術。二十年代末期,與萬籟聲、萬籟鳴、李先五、傅振嵩等著名的北派拳師連袂南下廣東,這就是武林掌故所說的「五虎下江南」。同年冬,李濟琛創辦兩廣國術館,萬籟聲為館長,顧汝章任教官,該館成立僅半載,奉令解散,北方籍之同寅,各奔前程,顧汝章則存心發揚武術體育,達致個人健體自衛,進而強種強國。1929年,他創立廣州國術社於廣州文德路,傳授國術,自任社長,從此開了少林武術在南國傳播的先河。其時蔡李佛宗師譚三之武館,相距非遙,彼此往還愛慕,打破門戶之見,易徒而教。
         
廣州國術社之教員,先後由門徒周慎之、嚴尚武、龍子祥擔任,「九一八」事變,顧師心存報國,請纓北上參加義勇軍,社務乃由錦東主持。
        
顧汝章少林功夫造詣極深。凡親眼見過他表演武功的人,莫不交口稱讚。他的少林武術不但適合表演,能以氣勢磅礴的武風鼓舞人的鬥志,而且非常注重實打功夫,往往能以深厚的功力一舉決勝。他的少林鐵砂掌功尤其為人所稱道,有「鐵砂掌顧汝章」美名。他平時掌軟如綿,不異常人,但一到實用之時,發掌有頑石立碎、生鐵可裂之功。他掌力沉雄而控制有度,令人不可思議。不少老廣州親眼見過他把十餘塊磚疊在一起,一掌下去,只見底面兩塊磚完好無損,而夾在中間的磚塊盡碎。1931年,有個俄國力士來廣州西瓜園,表演「大力戲」,顧的徒弟陪同他前往參觀。「力士」一上場就牽出一匹烈馬,聲稱除他之外,無人近得此馬,有哪個中國人敢上場一試而不死於馬下者,奉送銀洋二百。觀眾中有認出顧汝章的,大聲疾呼:「俄國佬,不要誇口,有鐵掌顧武師在此!」為了煞煞洋人威風,壯壯國人志氣,顧汝章欣然登場。「力士」見他氣宇軒昂,知道非等閒之輩,要他首先接受醫生檢查,證實他身體「無異常」,才准比試。比試一開始,烈馬還未來得及撒野,顧汝章已疾步迫近馬身,出掌在馬背上輕輕一拍,烈馬立刻動彈不得,第二天就不食而死了,醫生解剖馬屍,發現內臟已受了嚴重的內傷。「力士」見牛皮吹破,就灰溜溜的卷包而去,這件三十年代的武林舊事,老廣州至今還傳作美談。但此事的真實性卻是一個謎。  
        
民國廿一年,顧汝章任湖南國術館總教官兼教務科長,頗為湘省主席兼館長何健所器重,從學太極拳、龍形劍。時有柳森嚴者,湖南人,函約顧汝章比武,一時輿論喧騰,後因何主席不准,事遂寢息。同年秋,嚴尚武任教梧州國術社,閱港報載︰柳約顧比武,顧氏被柳氏傷一足云。立即致函顧汝章詢候,旋據親覆︰「來函備悉,吾自來湘任總教官兼科長等職,頗遭湘人忌,柳姓前約比武,何主席不准,近又謠傳柳傷吾足,毫無其事。」
        
民國廿三年冬,顧汝章應粵省陳濟棠總司令電邀回粵,任總部軍校國術總教官,特命第三公子拜顧為師,賜贈「玉荷蘭豆」一枚為贄儀, 至廣州國術社教務,則囑咐由嚴尚武主持,除擔任早晚班外,兼任省立廣雅中學及印花稅局太極拳教授,並增設記者班,由顧師親教。又設有婦女班、兒童班、由顧鼎任教,從學者眾。民國廿五年間,陳濟棠於通電下野還政中央後,即行赴港,特函顧師前往相晤,由陳莫夫人接見,贈港幣二仟元,於此足見陳氏伉儷對顧師之敬重與關懷。

「七七」蘆溝變起,日寇強侵國土,敵機濫炸城巿,廣州不能例外,人多自動疏散,廣州國術社處此情勢,陷於無形停頓,嚴尚武商經顧汝章同意,辭職前往鶴山任教,旋傳聞汝章與白志祥隨軍校教官第一批疏散到羅定,輾轉至廣西桂平、桂林,後離隊逕往貴陽,二人同任貴州省國術館教官。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五月,嚴尚武以久無師父音訊,乃去函詢候,得知顧汝章已於一九五二年不幸病逝。他去世時身無餘財,家無長物。白志祥旋亦返回南京。 顧汝章拳械俱精。他在廣州傳授的少林武術,有十路少林拳、十路彈腿,梅花雙刀,提攔槍,二四槍,龍形劍,達摩劍,五虎擒羊棍,內功小金鐘十六段以及一些拳、械對練套路等。其中以十路少林拳最負盛名,最能體現少林武術的特色。十路拳以先後次序排列,名稱是:開門、領路、坐馬、穿心、武藝、短打、梅花、八步三掌、連環腿、拳中式法。這十路拳保存了少林武術樸實無華、重技擊實打、不擺花架的特點,一招一式銳意於攻防格鬥。拳家演練時既顯得拳腳剛勁,攻勢淩厲,又表現出少林武術「立如釘,折如弓,轉如輪,快如風,輕如葉,重如鐵,動如濤,靜如嶽」的典型風格。十路拳的結構佈局頗有深意,技法各有所側重,既可作為少林拳套路的基礎練習,又可作為發展專項身體素質和提高技擊水平的有效手段,深受廣州的武術愛好者歡迎。現在,這十路拳是廣州最多人練習的北派拳種。 顧汝章誨人不倦,嚴肅認真,他傳藝貴精不貴多,極其看重少林武術基本功的訓練。他在長期傳播少林武術的艱苦工作中,創立了一套合理的基本功訓練方法,積累了豐富的教練經驗,能夠針對南方人的體質特點和學員的薄弱環節,因人施教。他的徒弟們如今年近古稀,仍能授徒練拳,保持一定的技術生命,同他們早年在顧汝章的親身指導下,進行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是分不開的。
       
顧汝章在武林享有盛譽,但他從不自負,凡有表演或出身上進的機會,他總把夠條件的學員推薦而去,以看到後輩能夠趕上並超過自己為快事。他對待後起的武術人才的這些做法,不但對現在的武術界人士有所教益,即使其他各行業的人才,亦有啟迪作用。
       
顧汝章身懷絕技,但從不恃武欺人。他待人謙恭有禮,全無門戶偏見。他留居廣州六、七年,同廣州的南派拳師一直和睦相處,他一方面傳播北派武術,另一方面又研究南派武術,吸取其中的長處。當時廣州的蔡李佛拳師譚三頗有名氣,顧汝章就派出生徒向他學藝;譚三的生徒想學少林武術,他也樂意接受,盡心點撥。為使南方學員牢固地掌握少林武術,他還主動把一些功法和拳譜公開出來,讓學員轉抄。如此恢宏大度,在舊式的武術家中實為罕見。他忠厚耿直,時常急人所難,從不私利為念,不論朋友或生徒有困難,他都慷慨解囊相助,廣州的武林同道得過他資助的不少。廣州的老一輩武術家,說起顧汝章為人,莫不折服。
       
顧汝章雖然己逝世,但在南方留下不可一筆不可估量的遺產,這就是他在南國播下的少林武術種子。少林武術幾經滄桑,現在正欣逢盛世,少林武術在南國普及的盛況是顧汝章當年所不能預料的。他在南方播下了少林武術種子,而且落地生根。現在廣州的老年、中年一輩少林武術業餘愛好者,有不少是武術運動的骨幹;青年中有些後起之秀;在全國和省市武術比賽中奪了得了名次;學習少林武術的人,更是數不勝數。顧汝章留下來的少林武術種子還遠播港澳和海外。顧汝章當年在南方苦心經營的少林武術園地,如今已開花結果。

胡少葆先生是60年代香港國術總會創會秘書長,是顧的入室弟子,他一口說:「絕無其事」。他說當時他也在場,並代顧先生持著他的外袍,顧向俄人提議「鐵掌試馬」,神馬被拖出,比人更高,很怕人。雙方談了一會,俄人認為是不大可能,怕招來笑話,故告吹了。但據本人(作者:山中人)一位長輩說,他曾看到該匹神馬的屍骸,圍觀者甚多,似乎後來俄人改變了主意,顧汝章「鐵掌試馬」的事又未必告吹了。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21-9-2013 01:06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枚師太創詠春


據說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詠春拳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三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泳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泳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四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最新說法:
   
2008年《東南快報》載有詠春拳起源、五枚師太和嚴詠春一些新說:國際詠春拳武術大師,原沙特王宮侍衛長、歐洲詠春國際總會總教練,祖籍福建長樂的鄭忠先生,日前特意飛回福州,接受《東南快報》專訪。

鄭忠說,再往上追尋,他師祖是小刀會的一個頭目,小刀會是成立於廈門的民間秘密團體,屬天地會支派,後轉移到上海,但成員主要以在上海的閩籍人為主。  
   
「說到底,我們福建很多武林中人,一百多年前積極於反清事業,行事非常隱秘。當年我師祖被清廷追殺,被我師傅的父母所救,為報恩,師祖就將自己祖傳的詠春拳傳授給師傅(鄭威師傅)。」鄭忠說。
      
詠春拳並非起源於永春縣  
 
拳法練習要訣和書法有關,最初也叫女人拳。
  
「很多人認為,詠春拳的起源跟福建永春縣這個地方有關,這其實是錯誤的。」鄭忠先生說,詠春拳取名「詠春」,是因為這兩字裏包含著這個拳的法度,與練習要訣和書法有關。   
  
「『永』字八法,點、橫、豎、勾等筆畫,在詠春拳中都有動作與之對應,想起這兩個字,容易記起動作,所有筆畫連起來練,就成了一套拳。」鄭忠說,「詠春拳最初也叫女人拳,因為都是女人練。」  
   
鄭忠還透露,從他師傅口中瞭解到,在清朝初期,鄭成功反清復明失敗退守台灣,福建沿海各地的男丁死了很多,村裏只剩孤兒寡母。同為反清志士的五枚師太,為了幫助這些弱女,將一套拳法傳授給她們。那時候,嫁出去的女人沒有名字,她們練習詠春拳後,學會寫「詠春」二字,將這兩個字繡在貼身衣物上,慢慢地詠春就成了她們的名字了。
   
據傳,這些叫詠春的女性最後發展到300多位,馬來人,就叫馬詠春,姓嚴的就叫嚴詠春。而後清廷察覺福建反清勢力有所抬頭,於是進行殘酷絞殺,這些人為自保只能秘密行動,甚至外逃,而將詠春拳帶到了廣東的,估計就是300多位詠春中的一位姓嚴的女子。  
   
詠春拳的門人多主張第五種說法,即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鄭忠的說法大致一樣),然後傳於嚴詠春。現據其他資料,作一些補充 :
   
少林大火
  
我國很多武術門派源自少林寺,詠春拳亦與少林功夫有關。
  
有關「火燒少林寺」的傳說,人言人殊,但就時、地、人三方面,就有不同的版本。葉問宗師在《詠春源流》一文中提及這場大火是在康熙年間發生的,但據《中國秘密社會史》記載,這場大火應出現於雍正十三年(西元1736年),兩者至少相差了十六年。地點也有爭議——有人說是「嵩山」的少林寺,但大部分人卻說是福建莆田的少林寺。至於逃出這場大火的少林寺人物,又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少林五祖是「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但南方武術界所指的少林五祖卻是「五枚、至善、白眉、馮道德及苗顯」。
  
據說,至善避於紅船(從前南方的戲班子)為「煲頭」之職——戲班中燒飯的伙夫,一個不引人注目的位置;苗顯及愛女遠遁到苗瑤雜處之地;五枚則隱居於川滇邊境的大涼山白鶴觀內。   
   
五枚創新拳
  
對於被滿清政府收買的那批少林叛徒,五枚雖然未如其他男性同伴一樣矢志報復,但她仍是耿耿於懷。
  
然而,令五枚最擔心的,卻是這班反叛者的少林武功。她深知,如今她尚能戰勝之一班人,只不過是靠自己多年苦練積累的功力,但難保年紀老邁或人家身手精進時還是他們的對手,尤其要打敗內力雄渾、身材健碩的男性,女性要吃虧得多。
  
五枚認為,唯一的方法便是思量一種更奇妙的功夫。她心目中理想的新功夫,最好能處處針對原有少林拳技的弱點,卻又適合女性。   
   
狐鶴鬥 (或蛇鶴鬥)
  
據葉問宗師的好友,已故「香港詠春體育會」秘書李民敍述:五枚師太是偶然看到一場別開生面的打鬥,出發靈感,才創出這套簇新而實用的拳術。打鬥雙方並非人類,而是兩種動物——一隻伺機待發的鶴及一隻尋隙偷襲的狐。也有人說五枚師太是因為目睹「蛇鶴爭鬥」才創出詠春拳術來的。
   
無論是「狐鶴爭雄」或「蛇鶴爭雄」,最重要的事,五枚師太真真正正將這一套實用而簇新的拳術創下來了。
  
五枚創新拳術,根據詠春拳派的說法,是一套「處處針對少林拳術,而且與傳統武術相反」的獨特拳術。
  
例如:原有的少林拳術採用「長橋大馬」的「遠距離戰術」,創新的拳術卻偏採用「短橋窄馬」的「短距離戰術」——只要一經貼身,新拳術便佔優勢(其實詠春拳並非採用「短橋手」,相反,詠春拳所使出的往往比絕大多數拳術的手橋要長的多。不過,由於採取「貼身短打」的戰略,使外行人看起來就像生出「短橋手」的錯覺而已)。
  
又如,少林拳注重剛勁,出手以猛烈沉雄為主。但新拳術卻注重借力的技巧,故反其道而行,出手要求輕柔而不著力。
  
少林拳採用「四平馬」及「前弓後箭馬」,形式穩健,但欠缺靈活。新拳術採用一種移動輕盈,但一樣可保穩健的「二字鉗羊馬」及「前箭後弓馬」,若套用現代術語,就是採用了「等邊三角形」及「不倒翁」的原理。
  
最重要的不是上述形式上的改變,而是這種新拳術的中心思想。五枚一反傳統觀念,注重「活用」。她要求的是「隨機應變」的技巧,因為敵人是「活」的, 而且絕對不會事先讓人知道他會怎樣打。所以新拳術並無預先排列好的招數,故沒有「對拆」這回事。取而代之的是「黐手」的練習,雙方純靠本身感覺予以反應變化,絕無默契,反應慢者必定輸給對方。
  
五枚認為原有少林拳的動作太複雜、太死板。很多所謂「不同」的拳套,其實不過將招數調來調去,或者多差三兩招而已,於是攪出幾十個不同的名稱,使習者眼花繚亂,一輩子也學不完。五枚深知:在敵人出手攻擊的瞬間,被攻擊者根本就沒有機會去思索應選用這招「泰山壓頂」,抑或「老樹盤根」的餘地。
  
因此,她將各種招式細心分析,選擇了最基本的動作,並盡量去除不切實際的招式,餘下的則是樸實無華的精銳招式。這些「招式」----如攤手、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加上步法如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都是拆散的手法和步型,就像小孩子玩的積木一樣,在需要時才立即組合起來。
  
這些手法和步型按由淺入深的次序排列起來在三套拳路----小念頭、尋橋、標指及一套「木人樁法」中,而且簡短精要。  

五枚與嚴詠春
   
而五枚居於大涼山(又名棲霞山)白鶴觀。每門下如市,因與嚴二父女貿易,漸且作稔熟。時嚴詠春年已及笄。有當地惡霸,涎其姿色,恃勢逼婚。父女二人日有憂色,為五枚師太所洞悉。因憐其遇,許以傳技保身,使她除去該土霸。詠春隨五枚返山,日夕勤修苦練。技成乃約惡霸比武,卒將惡霸擊倒。   
   
不久,五枚雲遊四方,臨行殷殷告誡嚴詠春,待婚後發揚武術,同佐反清復明大業。詠春派拳術,實宗於五枚師太也。詠春在大涼山跟從五枚師太學習永春白鶴拳。詠春在山上苦練拳術,取長補短,後來佛山梁贊把這種拳術發揚光大,後人為了紀念嚴詠春,於是把「永春白鶴拳」稱為「詠春拳」。

註 : 有人認為李民的「狐(猢)鶴爭雄」之說不是空穴來風。所謂「狐(猢)鶴爭雄」絕非兩隻「禽獸」在打架,而是兩位武術高手各以本派所學互相較量。一位應為五枚師太,而另一位可能是時至今日仍然可以在泰國找到的秘密武術門派——「飛天馬騮派」的始祖。(待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極拳宗師----神槍吳鍾傳奇


在中國武術界,一談到八極拳的源流,人們都要提到八極拳宗師吳鍾。   
  
吳鍾,字弘聲或字弘升,回族(1733—1823),河北省滄州東南鹽山縣後莊科村(今屬山東省慶雲縣)人。
  
據現存的吳鍾氏宗族譜記載:吳鍾氏家族,祖籍山西省,後遷居徽州府歙縣(今安徽省),於明朝宣德年問遷居滄州。後來.吳鍾的太祖父吳師孟,於雍正二年遷居山東省海豐縣後莊科村。吳鍾父吳天順,家業殷實,有耕地二頃。
        
八極拳的起源八極拳的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

第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

第二說,源於武當,是道士所創。

第三說,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張岳山創。

第四說,是清代一名「癩」的雲遊道士所創。(現已查明「癩」的身份及師承,補充於此文之後。)
        
清雍正年間深秋的一天,河北孟村郊外一片開闊的鹽鹼地上,一個相貌古怪,面容黑瘦,穿一見破舊道袍的雲遊道人在這裏徘徊,凜冽的寒風,撕扯著他的袍襟,花白的鬍鬚在寒風中飛舞,他在這曠野裏盤桓了大約一個時辰了。期間雲遊道人一會兒在荒灘上緩緩踱步;一會兒面向東方大海的方向凝神靜思;一會兒躺在地上,身體呈一個「大」字,仰望青天,嘴裏叨念著什麼;一會兒又出手踢腳,勁力如瘋魔,口發哼哈二字,像是在演練什麼武藝。
  
正在地裏幹活的吳鍾早就發現這位奇怪的老人,只是出於禮貌,他沒有貿然上前打攪,他一邊忙著手裏的工作,一邊用眼角的餘光密切關注著老人的一舉一動,憑他的閱歷和經驗,他斷定,這位老人是位世外高人,有很深的內功,他演練的是一種自己從未見過的神秘拳術。他打定主意要拜這個老人為師,向他學習這套武藝。
  
吳鍾的誠心終於感動了雲遊道人,他認為吳鍾忠誠可嘉,授以拳術,並贈《拳械秘訣》一卷。五年後,神秘道人又外出雲遊,吳鍾拜別師傅再三追問師傅姓名,老人起身便走,身後傳來一句:「以後凡知我名癩者,皆是我徒。」 
    
據民國22年(1933年)《滄縣誌》記載:  「吳鍾自幼敏惠過人,天資聰穎,他嗜武如癡如迷,年甫弱冠,已勇力出眾,遂棄文墨專攻技擊之術。」吳鍾十五歲首拜山東名師馬勝彪習長拳,內含宋太祖二十二式、少林刀法。經師十載,師身故自習六年。他張貼四方,重禮以求天下名師。為更求深造.攜資赴嵩山少林寺拜老禪師為師,後至陝西省延安西山梭羅山寨,又拜聞名退隱的六合大槍名師賴魁元為師,專習六合大槍三年。 吳鍾二十三歲,隻身南游於福建晉江少林寺(孟村吳氏八極拳譜原記為「浙江少林寺」。浙江並沒有少林寺,有「晉江少林寺」,「浙」與「晉」在當地口音相似屬筆誤),技敗眾僧。一杆大槍三進三出少林寺,暗器無一沾身,折服長老,震驚寺官,長老贈其錦鏢一囊,鎮寺官員驚歎「神槍」。此後,「神槍」吳鍾名揚四海,與當時的「短打擒拿」名家康大力(即康得立),提柳單刀名家李章結為好友,並稱「武林三傑」。

吳鍾隻身三破南少林寺的消息很快傳至京城,撫遠大將軍康熙帝第十四子恂勤郡王愛新覺羅·胤禵聞後,立召吳鍾進京較藝。切磋中,二人以殳為器,殳端塗以白粉,以身著白粉者敗。未戰幾合,胤禵眉間中粉而未覺,王疑為幻術,復塗麵糊於殳端,再戰,麵糊再塗胤禵眉間,而仍未覺,胤禵折服遂拜師事。從此將吳鍾留於恂勤郡王府執教,且一枝槍南七北六十三省,紮遍天下無敵手,被譽為「南京到北京,神槍數吳鍾」的美稱。

但「八極拳」此時尚未定名,當時武林中對這樣一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帶有回族特色的新興門派更是只驚奇妙,難道門宗。故在史料中稱其為「異術」。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吳鍾年逾六旬返回孟村,侍母盡孝,並在吳氏家族中傳武藝,時稱「吳家拳」。當時族人中習練者很多,成名傳人有三位,即其獨生女吳榮、世孫吳鍾毓、世曾孫吳濚(永)。
  
同年,吳鍾客居天津南郊咸水沽開場授徒,此間先後結識了武林兩大高手:康得立、李章。三位結緣,相互敬佩,結為莫逆之文,相互傳藝。當時流傳「康得立的棍,吳鍾的槍,短打擒拿數李章」之諺。   
         
吳鍾向其女吳榮、侄吳榕傳授拳法,從此漸傳於世,這就是今天聞名中外的八極拳。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吳鍾歸里後在山東河北從事保鹽漂(鏢)業,並設場授徒,從學者如過江之鯽,唯學者不堪其苦,多半途而廢。後有滄州東南盂村鎮富紳丁、吳兩院煩為說情,並以重禮禮聘,吳鍾攜長女吳榮客居孟村鎮設場授徒十六年。在此期間,吳鍾把一生所學拳法技藝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在其女吳榮的協助下,吳鍾將所學之精藝反復提煉修改,精研細琢,集其大成。他吸取眾家呼吸法之所長,創立了獨特的呼吸法和練功法。為讓含整體勁力的招法可發向四面八方,並達到發揮的極限,強鑽硬撞,所向披靡,他創立了「八種」進攻時極其有效的進身方法。為達至不招不架,就是—下的制敵效果,吳鍾從所學並經過數百次較技驗證的技藝中.提煉出「八招」精技打法,每招可根據實戰中的情況巧妙變化為無數手法。吳鍾對自己初創的「將健身與技擊熔為一爐」的拳法稱之為「把計拳」,意思是與敵較技時要有足夠的把握,並要有計謀。後又反復領悟,人體四腳八節都是制敵的手段,實戰時,意在出手四面八方,拳腳隨意所向。遠用手.近用肘,指如錐,掌如斧,拳如錘,貼上用肘頂,肩撞,胯擠,背靠,計生極,極含計,以動打動,硬碰硬撞,三盤連擊,一氣呵成。以極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目標穩、難、狠地發揮出極大的打擊威力,即出手起腳無所不用其極也。遂將其所創拳法改名為「八極拳」。
        
「八」指「八意」、「八形」,勁發八面,八面即八方。「極」指勁發八面均以「極」為宗旨。並逐步形成了「六合」、「六開」、「八進」、「八法」和「六合大槍」為主體的八極拳械演練體系。後更在其女吳榮的參與下,吸取李章短打擒拿巧妙而細緻的手法,加之女婿戴氏宗傳絕學的拳法特點,進一步豐富了八極拳演練內容和系統功法,開創了具有雄健暴猛風格和挨、崩、擠、靠技擊特點的吳鍾氏八極拳流派。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八極拳第三世掌門人吳榕著《滄縣孟村鎮吳式八極拳秘訣之譜》,譜中稱「癩」為八極拳始祖一世,吳鍾為二世。
        
(作者山中人按:武術史及武林掌故研究者已把八極拳歷史推前至康熙時代的丁發祥和其師黃絶道長。)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吳濚奉命始撰第一部「八極拳」譜,將「異術」(吳家拳)正式定名為「八極拳」,全稱為《吳氏開門八極拳》。從此結束了八極拳「無名為異」的歷史,標誌著八極拳門創立正式完成。

吳鍾逝世於道光三年(1823年),享年九十歲。如今,在山東省慶雲縣後莊科村,吳鍾的墓猶存。
補充「癩」的身份及師承 :

「癩」的來歷:
   
張四成原籍四川,回族,曾是清皇宮善撲營(訓練大內侍衛的機構)總教頭,祕密身份是反清復明之志士,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事泄,遭降旨捉拿(一說張四成被人誣陷)。張四成事前獲悉,改扮僧人逃出京城,隱名埋姓,浪跡江湖,因其是回族人,故不願穿袈裟,世人皆稱其為「懶披裟和尚」,民國25年所修拳譜記載的「癩」、「癖」即為對其訛傳。後來,張艱難輾轉,歷盡滄桑,雲遊至山東省海豐縣(現慶雲縣)後莊科村,結識莊主吳天順,見吳之子吳鍾少年英武,甚喜之,遂收為徒,傳授八極拳及六合大槍之術。

張四成的師父是丁發祥,丁發祥生平事蹟請閱武林掌故「八極拳高手丁發祥打敗俄國力士」。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21-9-2013 01:1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半步崩拳打天下----郭雲深


郭雲深(1820年--1900年),字峪生,清末河北深州(今深州市)東安莊村人,是著名的形意拳法大師。
         
郭雲深少喜拳術,但習練數年而收效甚微,雲深幼年習練拳術,練了好幾年,一無所得,心中很不樂。他從幾年練功認識到,自己光苦練,若沒有明師指導是斷無成就的。於是便到處打聽到本縣有一位高手姓李名羽飛字能然,又號洛能,三十七歲時因經商到山西太谷,遇到形意名家戴龍邦先生,苦學十年得其真傳。回鄉後,每與武士較量,無不隨心所欲,名望甚著,北方數省沒有不知道他的,世稱「神拳李洛能」。
        
郭雲深終於找到神拳李洛能,並以虔誠之心,晉謁能然先生,但因郭雲深身材矮小,性格剛烈,好與人比試,李洛能開始不願收他為徒。郭雲深便在李家當雜工,偷著學拳。李洛能被其虔誠之心所打動,說:「形意拳形式極簡單,但道理很深奧。」郭雲深甚為愛慕,即拜能然先生為師,先生口傳心授,便將形意拳全部傳授於他。郭雲深苦練數十年,深得形意拳之精義。後來遍遊各省,與同道者廣為結交。
        
咸豐年間,郭雲深在京師任清宗室載純、載廉的武師。遇八卦掌名家董海川,二人比武三日不分勝負。兩人經認真研討認為,將形意、八卦合為一門可共同發展。習形意拳者,以八卦掌調劑,自無偏剛偏進之弊;習八卦掌者,以形意拳輔佐,則有剛柔相濟、攻堅克銳之能。後兩派傳人將此理論進一步付諸實踐,使形意、八卦風格互濡,渾然為一。 同治年間,郭雲深在正定府知府錢錫彩處作幕賓,並教其子錢硯堂學武。當時正定府有一武舉名竇憲鈞,自恃精通技擊,收羅千餘名流氓無賴橫行鄉里,為百姓深惡痛絕。郭雲深一向嫉惡如仇,聽說竇之惡跡,遂生除暴之心。一日路經竇的莊園,有人勸郭雲深去拜訪竇憲鈞。郭雲深故意朗聲道:「他不過是一土豪,武林敗類,不齒於人,我為什麼要見他?」此話惹得竇大怒,投書邀郭雲深赴宴,欲置其於死地。郭雲深從容不迫,身背月牙劍單身赴宴。進入竇家門內,只見兩廂打手殺氣騰騰,竇憲鈞據案傲然而坐,桌上放一支六輪手槍。郭雲深從容就坐,竇憲鈞早已按捺不住,大喝一聲:「姓郭的!你膽子不小,經過本莊竟敢不來叩見。」郭雲深厲聲斥責道:「你無非是一個魚肉鄉里的無賴惡棍,不要以為天下無人來收拾你!」竇憲鈞忽然舉槍指向郭,郭雲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個箭步躍上桌案,飛起一腳踢落手槍,揪住竇憲鈞衣領,一劍將其斃命,眾打手紛紛鼠竄。郭雲深徑直到官府投案自首。消息傳開,百姓拍手稱快,並紛紛聯名呈狀為他開脫。郭雲深以誤殺罪被判處三年囚禁。郭在囚室之中,仍苦練其師李洛能所傳「踐步崩拳」,他腳戴鎖鐐,前腳進一步,後腳只能跟半步,但由此居然創造出被武術界稱為絕技的半步崩拳。 郭雲深不僅拳法獨步一時,而且精通劍術,刀槍棍棒等器械也無不通曉。其靜如泰山,動如飛鳥,只要耳聞目見者,不管對方多快都能避開。一次,郭雲深叫五名壯士各持一木棍頂住自己腹部,他一轉腰,便將五人打出一丈開外。 郭雲深在當時武術界很有聲望,當然有人不服,河北正安縣有個綽號叫「鬼八卦」的焦洛夫曾用杆子戰勝大槍劉德寬而聞名遐邇,就對郭雲深很不服氣。並前來與郭雲深較量。交手僅一個回合,焦洛夫就被打倒在地。他遂閉門不出,終日琢磨破解崩拳之法。一天,他從庖丁刀切蘿蔔中悟出砍法可破崩拳,於是苦練多年,直到掌力將碗口粗的白蠟杆一格即斷後,這才又邀郭雲深較量。
         
對於三年之後的重會,郭雲深知道焦功夫必然大進。只見他嘿嘿冷笑一聲,喝道:「鬼子焦,看拳。」人還是那個人,拳還是那個拳,可憐焦洛夫三年的臥薪嚐膽,仍然難以阻擋這疾愈迅雷的攻勢。他雖然如庖丁解牛般揮動雙臂施展爛熟於胸的砍法破解崩拳,但他砍向郭雲深的手刀,一與攻來的崩拳相交,就如同波濤洶湧的巨浪撲向銅牆鐵壁,「嘭」的一聲悶響,猶如山牆倒塌,焦洛夫再次坐在地上。
      
焦洛夫屢與高手較技,可說未有敗績,此番兩次栽在郭雲深手上,仍是心有不甘,總覺得自己苦練的「砍法」似乎缺少點東西,便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想出一招,於是,他又邀郭雲深比試。
         
二人搭手進招,郭雲深再以崩拳進擊;只見焦洛夫這次施展砍法不是向下,而是小臂上挑。郭雲深隱然一驚,急變崩拳為化勁卸掉了對方的上挑之力;焦洛夫只微微一楞神,就覺一股驚濤拍岸般的崩拳又一次打在胸上,他第三次撲翻在地。

焦洛夫萬丈雄心立時收起,不僅喟然長歎:「好崩拳。」他挽起胳膊上的衣袖,露出綁著的利刃,欲在對方崩拳打來,挑斷其臂,可是郭雲深的半步崩拳實在出神入化,方使其謀算落空。
         
從此,郭雲深以半步崩拳三勝「鬼八卦」焦洛夫的事蹟不脛而走,為形意拳史上又添上絢麗的一筆。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深熟讀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著有《解說形意拳經》一書。其論述要點為,形拳有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洗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在北方數省教授學生多人,晚年隱居馬莊岳父家,收徒傳藝,一時馬莊一帶練武成風。其著名徒弟有李魁元、劉勇奇、許占鼇、李存義、王薌齋等。郭雲深以畢生精力從事武術研究與傳播,生活清苦,一直居住三間破土房,圍牆低得抬腿可過。晚年生活無著,由徒弟李振山贍養。80歲去世,葬於東安莊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刀王五(1844—1900年)


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他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王五出生貧寒,三歲時父親又因疾去世。他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很小便開始幹各類雜活,後來又拜蕭和成為師,為習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當屬雙刀李鳳崗。為了修習更高的武藝,王五便想拜他為師,卻多次吃了閉門羹,他就長跪李門前以示誠心,李鳳崗為其精神打動,便收其為徒。王五不負師父重望,幾年下來功夫已不在師父之下。為了把他鍛煉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一起押鏢,行走江湖。經過幾年的鍛煉,王五告別了師父,周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後又到北京,經人介紹到了一家鏢局當了鏢師。
  
光緒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加上朋友的幫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區)自開了順源鏢局(後來遷往廣安大街)。順源鏢局活動範圍廣大,北自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市清江浦。他規範從業,收費合理,德義高尚,生意十分紅火,很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
  
王五不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愛國義舉更是被人們廣泛傳頌。甲午戰爭失敗後,御史安維峻上疏,力陳議和之弊,要求嚴懲誤國者,卻遭到清廷的貶斥,被革職戍邊。王五出於義憤毅然擔負起了護送安維峻的責任。回京後,王五便在香廠籌設義學。更為人們所稱道和廣為流傳的是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王五俠義心腸,與譚嗣同兄弟相稱,傳授譚武藝刀劍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在此期間,王五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買通獄吏,還廣泛聯絡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9月27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剛毅監斬於宣武門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後悲痛欲絕。為了繼承譚嗣同的遺志和復仇,王五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活動,終未果,使王五反抗清廷的決心自此更加強烈。
  
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團眾並肩作戰,殺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將順源鏢局團團圍住。終因寡不敵眾,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死時56歲。
  
大刀王五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夜裏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現在王五故居南房西側的一間房子裏。
  
當年王五在北京頗有威信,眾人贈有「德容感化」和「義重解驂」兩塊匾額,掛在門的東西兩側,後來院裏的人搭建房屋,匾被取下來當了床板。門前原來有個軒豁空場,高高飄揚著源順鏢局的杏黃大旗,現在已經被公廁占了大半個地方。據說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躍進」時期進了煉鋼爐。
  
大刀王五的事蹟被編入邵氏影片《大刀王五》、電視劇《大刀王五》和李敖小說《北京法源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實的霍元甲


本文根據精武會發起人陳公哲先生的《精武會五十年》撮寫,此書為當事人親歷之記載,可謂還歷史本來面目。
   
關於霍元甲的歷史記載
 
一九一0年春,西洋大力士奧皮音來上海,表演西洋力士技術。上海北四川路原有亞波羅影戲院(Apollo Theatre),於影戲中,加插歌舞雜技,以娛觀眾。奧皮音登臺表演舉重,露肌及健美種種姿態,約二十分鐘,一連數晚,最後一場言,願與華人角力。於言談中,帶多少輕蔑口吻,翌日見於報端,滬人譁然。
  
清末時代,革命風氣在醞釀中,愛國分子麕集滬濱(上海),乘機發洩,皆以奧皮音之言,有輕蔑國人之意。江蘇省埠,文化稱盛古今,惟武功不著,滬人更少技擊能手,咸欲聘請技擊名家,登臺與賽,以顯黃魂(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倡其事者有陳其美、陳鐵笙及陳公哲等數人。座中有宋某言,謂河北虎頭莊有霍元甲先生其人,精技擊,可聘之來。

北聘元甲
  
霍元甲先生者,擅技擊,著名燕趙,有「黃面虎」之稱。其先世業藥材,棧中多夥伴,霍先生以國術訓練之,附近各鄉名家麕集,如劉振聲、趙漢傑,多來投奔。後由宋某之介,快函河北,聘霍先生,乃偕其徒劉振聲,於一九一0年三月來滬(上海),寓滬北租界火車站界路之竹深居(居為茶館而兼營客寓),北方人多趨之。
  
霍先生來滬後,由宋某偕陳公哲作譯人,訪奧皮音於西人公寓,商比賽事。奧皮音初來中國,不曉國人拳術比賽方法,只取西洋拳術比賽規則,手戴皮套,只擊腰圍上部,不許足踢。霍元甲則以中國擂臺打鬥方法,手足並用,無所限制,如有死傷,各安天命。彼此會商,未能獲致協議。
 
擂臺比武
        
商討情形不時見於報紙,滬人以為奧皮音示弱。後再約晤奧皮音力士,採用摔跤方式,以身跌於地分勝負,曾經數度商洽,訂定條款,約期比賽。
  
發起人等乃捐集款項,借定場合,搭架擂臺於上海靜安寺路之張氏味蓴園,滬人簡稱張園,位於郊區西之靜安寺路左,地廣數十畝,有西式建築數四,其中有一大廣場,園林池沼俱備,為滬上仕女暇日游嬉之所。當時滬人之時髦者,駕輕車(自拉韁繩之雙輪馬車)攜仕女,以遊張園為一樂事。此時交通只有馬車,次為人力車,汽車尚無。
        
台搭於張園之草場東,台高四尺,寬廣二十尺,左右兩面架短踏步以登。時在六月中旬,下午四時開始比賽,屆時奧皮音失約未來,後知已經他去。發起人於失望之餘,提議於眾賓中登臺比賽,以不傷對方為原則,以身體倒地分勝負。
        
登臺者有東海趙某,身軀魁梧,霍元甲先令劉振聲與交手。不數回合,為劉入腿跌於地上,台下哄然。人叢中,有人登臺,問其姓名,為海門張某,劉振聲復出,二人周旋臺上,相機進襲,偶一交手,即行離開,此為武家打擂步驟,不輕進擊,非如今日之拳鬥,亂打一通,因爭勝心重,平時手法,盡行失去者。
        
振聲出身北方鏢局,素有打鬥經驗,臨陣不亂。張某亦為吳淞口外,海門拳術教師。兩雄相並,堪稱勢均力敵,環行臺上,彼此不能入圍,偶有接觸,即行解脫,鬥十五分鐘,不分勝負,於是宣佈暫停,明日再鬥。
  
其鬥法純為武家表演技擊藝術,而無敵愾之意。會後陳公哲送霍、劉師徒坐人力車返竹深居。飯後,霍、劉檢討日間鬥法經過,並找尋對方弱點,以為明日進攻手法。久之,陳公哲在旁聆聽,趣味極其濃厚。陳十四歲已學南拳,其於拆法尚未入門;自此以後,深知中國武術之可貴。

元甲出馬
  
翌日三時霍、劉二位再到張園,斯時觀眾較上一日為多,約有千人。四時開賽,張某上臺,聲言今日願與霍先生為對手,於是霍元甲登臺。元甲此時尚有髮辮,盤束頂上,灰色土布短衣衫褲、布靴、腰間束帶,完全一北方土老裝束,身高約五尺八寸,腰圍橫闊,面色赭黃,熊腰虎步,手足敏捷,重約二百磅。
        
海門張某身穿藍色土布短衣褲,布鞋,一望而知其為上海土著,身較霍高,重或相等,見其出手,是為江浙外家派系,亦少林技擊家也。
        
霍張環行台中,相機進襲有頃,張某以右拳向霍擊去,霍用右手執張臂,進左足於張之右足後,出左手攬於腰間,輕輕抱起,兩足離地,置於地上。台下彩聲雷動,張乃起身下臺,霍再問觀眾有無願意上臺比賽者,久久無之,擂臺比賽結束。

旅店談武
  
霍元甲先生與其徒劉振聲,自經張園比賽後,其名不脛而走,揚名滬瀆(上海),滬人如黎惠生、農竹、姚蟾伯、蔡少香等時往探視,陳公哲亦為座上客,時有饋贈,以應旅費,常談武事。元甲自言先世曾設鏢局,彙集武術名家。鏢局業務,專為商旅護送財物,前時北方山林區城,曠野荒郊,稍離人煙之處,綠林強盜,出沒其間,時劫商旅,為防備不虞,必請鏢局派人保護。滿清時代,盛極一時。其後,陸有鐵路交通,海有輪船往來,送解銀餉有銀行郵局為之匯兌,鏢局漸歸於淘汰。
        
鏢局在護送商旅財物,由鏢頭或鏢師隨車護衛,車插紅邊三角旗幟。鏢師人數,視財物之多寡而定,由一人,或數十人不等。路上如遇有攔途截劫者,即由鏢師出與問答,阻路者必問:「你是誰?」、「你師父又是誰?」鏢師應聲朗誦其來歷。若為相識或來勢強大者,自然護路通過,否則就不免惡戰,將財物劫奪以去。鏢局各有其自己勢力範圍,在範圍內,大都平安無事。假如惡鬥結果,鏢師被敗,則劫走財物。鏢局必招集鏢客,大興報復,奪回原物。戰鬥時所用為刀、槍、劍、棍及各種武器。從前盛行用飛鏢,故稱鏢局。旨在打鬥,故所練拳棍,多是少林派系。

與日人較量
        
上海蓬路一帶,為日人聚居之所,三元里中有日人技擊館,因耳霍先生之名,約期研究,霍劉師徒如期赴約。進茶後,為論武術,且示崇仰之意,討論至中日技擊異同之點,彼等表示願一較身手,以不損傷為原則。
  
日人武術分三派,一為技擊術,即中國之摔跤,以跌撲為主。一為搏鬥,地畫圓圈,與鬥者多為肥胖力士,滿身塗油,搏鬥之時,以被拒圈外作輸。一為擊劍,首帶護具,身穿竹甲,以斬擊點數多少分勝負。三者嚴守崗位,各不相鬥。
        
中國拳術則包羅萬有,器械由長槍以至匕首,拳術由單打以至對手,搏鬥由摔跤以至群鬥,純以打鬥為目的,唐朝間分一支流於日本,便成派系。中國學術之深邃廣博,經數千年以傳於今,其來有自也。
        
日之技擊術家既欲與霍劉師徒一試身手,霍令劉先下。日人欲用撐肚拋撻法,即先用力一推,對方必用力向前頂,乘勢一拉,對方若無堅定功夫者,必向前撲,於是伸腿以撐對方肚腹,同時自身臥地,乘對方向前趨勢,撐其全身翻一跟斗,而拋於後方。平日若未經練習武術,無有不被拋撻者。若久練武術之人,自有其堅定馬步,不受外力所右左。劉既受對方一推,固然不動分毫,及對方一拉時,即坐低馬步以應,對方之腳無機伸出,其撐肚法無從施展。
         
復次再易一人,似為武術教師,體魄較前更大,估計重量,當在一百八十磅間,高矮與霍相若,交手數回,彼此皆難入殻。其後日人與元甲二人兩手互執,為摔跤形勢,日人以右足襲元甲右足之背,既入元甲之馬,上身乘勢向後右方一推,欲求翻跌元甲。但技擊形勢,利害相等,日人與右跟襲霍右足之背其形勢亦即元甲與右跟襲日人右足之背相等,其差異之點,乃中心定力,優劣之勢,定於一線間。日人圖襲元甲,元甲反擊日人,由此日人之右足在未取得主動地位時,元甲已成主動,乘勢一推,竟跌日人於天階中,不幸斷其右手。雖無心傷害,終不免於不懌。

滬濱留霍
      
自此之後,滬人多知元甲之武技功能,若不為之流傳,殊為可惜。公哲此時二十歲,自十四歲時,已學習南拳,對於拳術,興趣極為濃厚,追隨元甲左右, 幸生於滬,通曉南北方言,每替元甲作臨時通譯,故知霍先生之事較詳,交情亦漸稔。
        
滬人檢僉謀所以安頓霍先生之法,有提議辦一間武術學校,借收學費,以為維持彼師徒二人生活者,定名為精武體操學校。竹深居就近滬寧鐵路北站,越一鐵路旱橋,便是華界之閘北,於旱橋西一里許之王家宅,覓得舊式兩廂一廳平房一所,土堂瓦屋,外有院落,足為技擊操場,月租十四元。
        
眾人集資得百餘元,遷入居住,並向房東借得方抬、板凳,購置刀槍三五件,開始教授拳術。此時毫無組織,主持人借此以為宿舍,亦不一定必為學員也。雖名為學校,殊無學校制度,既無章程,亦無時間表,隨來隨教,學者自學,去者自去,毫無設備。學校既開,發起人亦即星散。陳其美、農竹等,偶一來臨。安頓霍劉師徒二人之議,告一段落。

霍公病逝
        
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寓竹深居時,時發時愈。日人有賣仁丹藥物者,時到旅邸,出藥示霍,謂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購服之後,病轉加劇。霍先生得病之由,謂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曾咯血,面色蠟黃,故有黃面虎之稱。公哲嘗問以氣功之道,即誡不可學。
        
今日以生理學研究,吸氣入肺,收吸氧氣,助長氣力,若閉久不吐,氧氣既盡,只餘炭氣,反傷肺部,且吸氣過分,久久不吐,肺部微細血管,可使爆裂,便成咯血病症。拳師只知以氣功誇耀,俾高聲價者,不知為道病之源也。
        
自遷入王家宅後,霍先生病轉加劇,由眾人送入新閘路中國紅十字會醫院醫治兩星期,即行病逝,各人為之辦殮,移厝於河北會館,時在一九一0年陰曆八月間。越一年運柩北返,精武會同人贈以「成仁取義」挽幅。霍元甲先生之來滬,維時僅六個月,其一段居滬生命史,從此結束,享年四十三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千手擒拿韓慶堂


韓慶堂(1901-1976),山東即墨人。自幼好武,初習長拳, 朝夕用功的結果,很早就奠定了北派長拳門技藝的基礎。   
   
但是韓先生並不自滿,仍然繼續在武術上研練追求。不久,因聞「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成立,就立即南下,1928年通過了入館的考試,在館中對國術作更上層樓的探討,廣學多種拳藝,擅長擒拿術,與鐵掌震東海楊秀山先生之子楊法武為同窗,因此經常請益楊系古少林武術與摔角,並拜「劍仙」李景林為師,學習武當劍法與內功要訣。因為館中週全的設備,良好的環境,再加上禮聘名家高手任教,又得同學之間的切磋。韓先生在國術方面的造詣,匯通了諸家的所長,加深了技藝的功力,尤其擅長鐵砂掌、六路短打及傷科診療,並且學習了教學的方法。   
         
1929年參與「浙江遊藝會擂台賽」,獲「最優等」第七名。在館期間,屢次參加對內、對外的比賽,都獲得優等的成績。1930年畢業考試的結果,更使韓先生以第一期、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南京「中央國術館」。當時館稱武狀元。 嗣後即為各軍警機關,爭相禮聘,傳武授藝,貢獻所學。抗戰軍興,更隨同軍旅,保國衛民,立下了許多功勞。
         
1947年奉調台灣擔任「中央警官學校」技術教官。即在該校與台灣警察學校任教,並被聘為總統府,立法院等機關太極拳教官.並為台灣首位將武術極力推廣至校園社團發 展的功臣。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韓先生亦隨「中央警官學校」同來。即在「中央警官學校」,「臺灣省警察學校」任教。並應聘擔任總統府、立法院等機關太極拳教官。「臺灣省國術會」、及改制後之「臺北市國術會」皆屢次推舉擔任理事、顧問、教務、組長等等諸職。舉凡重大之國術表演、比賽,無不有韓先生領導籌劃,參加工作,率領演出,而獲得成功,備受好評。1961年(民國五十年)初的一個夏天,在韓先生的警察宿舍(廣州街)前院子, 韓門眾弟子練拳畢;希望韓先生多教點招式,韓先生一時興起,表演 了大家都沒有看過的輕功只見先生縱身一躍,雙腳即縱上樹身(約兩 百公分高),雙腳橫向一彈;即縱身而過橫在上面的曬衣竿,縱向三 五公尺外的圍牆;瞬即雙腳向牆面一蹬、順勢一縱、又跳回原位……
         
突然一下子,大家都看傻眼了,先生當時也教眾弟子如何練習,並說:「 如何?五年時間夠不夠你們練?」
         
韓先生並曾應聘赴菲律賓,傳授國術,並在馬尼拉「華英健身院」任教。韓先生除了武術而外,也很注意文字宣傳的力量。除了散見於各處的武術文章,發給學生的上課講義外,並著有「警察應用技能」一書行世。經已再版,甚受歡迎。
      
此外,韓先生更可能是台灣地區各大名家中,首先注意到「國術如要發揚,第一需提高格調。如果想提高格調,必須在學校推行」的第一人。所以,各級學校中,經由韓先生手創的國術社團,有「建國中學國術社」、「成功中學國術社」、「臺灣大學國術社」、「政治大學國術社」、「中興大學國術社」、「臺北工專國術社」等校。
      
除了學校國術之外,韓先生更注意到社會國術的推廣。所以,就選擇了「新公園」、和「植物園」兩地,每天清晨,授藝課徒。辛苦耕耘的結果,學生中人才輩出。一部份自我研修,一部份更能稟承韓先生的志願,分擔韓先生的辛勞,而執教各方,提倡宣揚。其中經常參加活動,有譽於海內外的,有以下諸位:
        
沈茂惠、王建緒、唐克杰、李茂清、姜長根、 梁紀慈等等。
      
韓先生的兒子樹英、樹美、樹榮、樹法,及女兒玲玲、寶玲(不習武)、珍玲諸位,也都能傳承父技,而世其家。其中尤以長子樹英、次子樹美,曾擔任臺灣大學、臺北工專等校教練,樹英並著有「技擊術」一書。   所以,雖然韓先生年事漸高,不耐煩劇。但是子女、學生,滿門的桃李,足可以保證韓先生發揚國術,提倡武德的終身志願,可以達成。   
         
由於生平好酒,無酒不行,因此晚年受聘至菲律賓傳授少林武藝時,因酒精中毒導致中風,1976年與世長辭。韓老對於當代少林武術傳承甚具貢獻。後人給予「千手擒拿」之美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單刀李存義(1847年~1921年)


李存義,原名存毅,字肅堂,後改名存義,字忠元。生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清末深州(今河北省深州市)南小營村人。 他出身貧寒,自幼愛好武術。少時家貧,以幫人趕車為生。及長,習長短拳技並周遊各地。
        
20歲時向劉奇蘭、郭雲深學形意拳,後至京與程庭華等為友,並兼從董海川習八卦掌。其八卦掌技藝多為程庭華所授。精研數十年,實力大進,名揚武林,又精於刀術,故有「單刀李」之稱。曾在北京打敗號稱世界第一的白人力士,獲得政府賜予的一等金質獎章。他為人厚道,輕財好義,與武林名家大刀王五、程廷華等過從甚密,與「閃電手」張占魁情同手足。
         
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存義在軍人劉坤一帳下教士兵練武,屢建功績。曾任兩江總督督標把總,後至保定開設萬通鏢局,兼收徒授藝。他一把單刀,所向披靡,無人敢劫他的鏢。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李存義以53歲之齡,毅然投身義和團,手持單刀上陣,奮勇殺敵,每戰必先,一時間「單刀李」之名,不脛而走。。他曾率眾夜襲天津老龍頭火車站,痛殺守站俄兵。
         
一次,李存義單身一人在涿州遇上一名強盜,強盜用大棍向他猛打,竟一下也打不著,存義不慌不忙,還不時用手中的小柳枝劃強盜眼睛,強盜累得氣喘吁吁,只得跪地求饒。一年夏天,存義坐大車從外地回家,在武強縣遇上一夥歹人行劫。存義手搖一把紙扇,說:「要銀子有的是,請你們自己上車拿吧。」 一個歹人跳上車,存義將紙扇輕輕一抖,即把歹人打下車去。又一人跳上車,存義一揮手,這人又趴在車上。領頭的認出是「單刀李」,趕緊上前賠禮認錯。晚年,因存義從不看重錢財,鏢局終因資本不足而關閉。存義放棄鏢行後,專志授徒。
         
宣統三年(1911年),李存義與葉雲表在天津創辦北方最大的民間武術團體----中華武士會。親任會長,教授形意拳。滄州劉某善用大杆,能用杆尖將碡碌挑起,在滄州設拳場多處。他找李存義比武,問李用什麼器械。 李答:「我要用器械,就不任此會長了。」劉某大怒,用杆尖用力向李存義腹部挑去。李存義竟然上前一步,運氣用腹部頂住杆尖,大杆彎曲成弧狀。劉某大慚,回滄州關閉了拳場。李存義聞訊後,親往滄州與劉某講和,並幫他恢復了拳場。
        
之後,李存義應約到上海精武體育會、南洋公學院(交通大學前身)等地教拳。 李存義參考《五行拳譜》、《連環拳譜》及譚腿而創編了十六路的《拳術教範》,又編寫了《刺殺拳譜》,對推廣形意拳做出突出貢獻。

李存義於北方武術界威望甚高。他與京城的「大刀」王五(即王正誼)與天津的霍元甲是好朋友,大家多次來往於京津之間。
        
他晚年在家鄉南小營村傳授拳術,村前街、後街都設有練武場,村民習拳練武蔚然成風。李存義教授門徒數百人,較著名的有尚雲祥、黃柏年、周玉祥、王俊臣、馬玉堂、李星階、傅劍秋、李彩亭、李耀亭、馬振玉、郝恩光、李文豹等。民國10年(1921年),李存義於鄭州(今任丘市),因病逝世,安葬於南小營村,終年74歲。
         
李存義膝下無子女,曾經收養過數個孤兒,有後人在保定電影製片廠工作。天津的形意拳大師李子揚,是李存義的義子。  
         
李存義生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武林豪傑,死是民族的魂靈,卻是洋夷聯軍的心頭大患。李存義深愛他的民族、熱愛他的土地、父老、兄弟姐妹。  

附「李存義之死」

李存義謝世在什麽地方,葬在那裏?說法眾多,至今迷霧重重。  

說法有五種:  

一、1919年後,李存義應現上海復旦大學的邀請,教習武術。有軍閥收買李存義做教諭,被拒絕,遭被軍閥收買的內奸揚白灰粉迷眼睛的暗害。雖經醫治,仍致李雙目失明,1921年謝世。  

二、深州政協資料有記錄,1988年,有李存義的同村老者、76歲的李奉沉介紹,李存義病死於現任丘市弟子家。弟子們送其柩回了深州。在墓前樹牌兩塊,一塊刻有「精氣神」三字,一塊刻有「教人不倦」四字。  

三、深州形意拳研究會秘書長賈寅庚介紹,弟子們送李存義回深州的柩是衣冠柩。「文革」中打開李存義的棺柩,裏邊只有衣冠飾物,根本沒有骨骸。據說習武人的屍骨不易腐爛,打開劉奇蘭的棺柩,雖辭世早於李存義近二十年,筋脈依稀有連著骨骸的痕跡。  

四、深州形意拳研究會賈秘書長還介紹,李存義在保定的徒孫劉福全(臺灣國立體育學院出版的《形意拳科.古輯部分》內容出自其手)手裏有一套五行鞭,說是師父趙振瑤從五臺山帶回來的,是師爺李存義晚年出家到五臺山,死後留下來的。為此事賈寅庚還專門到李存義出生地的深州南小營做了調查,李存義的姐姐家目前有後人健在,也沒打聽到確切的情況。  

五、 深州李老能形意拳研究會主席張玉林做了認真的瞭解,得到了更是出奇的答案:「李存義下世後(埋葬)的當年臘月,有幾位外出做活計的村民回家過年,聽說李存義已經下世,連聲說沒有的事,因此爭論的臉紅脖子粗。他們說,在他們回家的前幾天還在街面上見到過李存義。」李存義的死之究竟,越說越不清楚,甚至成為一個不解的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卦掌重要傳承人程庭華


程庭華(1848—1900年),字啟芳(一字應芳),排行老三。河北省深州程家莊人。因出天花,臉面落下麻子,鄉人至今仍帶著三分傲氣的愛稱程庭華先生「程三麻子」。程庭華父親早亡,母親拉扯四個孩子,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少年時的程庭華孤身進京,在北京崇文門(哈德門)外花市上四條的一家眼鏡鋪當學徒。程庭華跟東家去廷府裏修眼鏡,程庭華身長力大,自幼喜歡摔跤,親眼見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練藝,見董公的動作疾如閃電,令其眼花繚亂。停頓又如鋼樑鐵柱,紋絲不動。讓明白些形意拳功夫的程庭華看傻了眼,因敬慕董公的武技、武德,當即給董公下跪懇求拜師,習練八卦掌。
        
董公根據其身材條件,傳之柔掌法。此掌法演練起來猶如遊龍舞動,故又稱龍形八卦掌或遊身(柔身)八卦掌。程庭華能吃苦,人性好,悟性又好,受到董公的寵愛,把壓底兒的武藝都教給了程庭華,達到了身捷步靈如蛟龍遊空,擰翻走轉掌法幻變無窮,剛柔相濟,踢打摔拿,溶為一體,避正打斜,循循相生無盡之境。程庭華的八卦掌功夫日臻完善,令名氣也越來越大。
        
程庭華藝成之後,廣結武林朋友切磋技藝,吸取其他門派的精華,融入自身的八卦掌之中,八卦門內如馬維祺的風輪掌、八卦掌門外如太極拳、形意拳等一些精妙的招法,都被他巧妙地運用到八卦掌中,形成自己獨具特色和風格的掌法,並得到武林人士的承認。程庭華也成為八卦掌門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人們知道他是賣眼鏡的,都叫他「眼鏡程」。
      
程庭華在崇文門外設場收徒,大力推廣、傳播該掌法。他的弟子眾多,既有當時的武術名家,也有慕名前來的普通百姓。與尹氏掌法相比,程庭華的柔掌法是平民掌法,這對八卦掌的普及起到很好地推動作用,是八卦掌這一精深的內家功夫擺脫了神秘的光環,重新回到了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程庭華代師收徒,代師傳藝是眾所周知的,此舉在八卦掌門中存有異議,但也說明程廷華是一位不保守、沒有門戶之見的武術家。正如武術理論家徐哲東先生編著的《國技論略》一書中所言:「凡言八卦掌,幾無不知有眼鏡程也」。八卦門內許多前輩也證實:凡是會練單換掌、雙換掌的,無一不得到過程先生的傳授。
        
垂廉聽政的西太后慈禧置侵略者任之,黎民百姓於不顧,只想自己逃命至山西老家避難。擔心在路上遇不測,下大價碼派太監找「眼鏡程」 為其逃命保駕。
      
「眼鏡程說不要銀兩,也不保太后的駕。」被打發出去的太監回報說。
         
慈禧想發怒,可她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了,還能嚇唬誰?
         
又有太監稟報,說眼鏡程是孝子,其守寡的母親馬上過七十大壽,通過此事可以動融眼鏡程的感情。庚子年7月,西太后慈禧便派人做了一塊大匾,書「節孝可風」四字牌匾(註),刻上西太后慈禧的大號金印。在眼鏡程母親七十大壽時,由宮裏派人,邊吹邊打的給住在北京的眼鏡程的守寡母親了送過去,動用的舉架(儀仗)把半個北京城都轟動了。
         
眼鏡程的母親不知是咋回事,但眼鏡程心裏清楚:「說啥也不能保西太后這個萬人恨的禍害的駕。」眼鏡程明白西太后慈禧不會放過他,連夜雇車把匾臥進車廂,鋪了些軟草被褥,送母親回了深州老家,自己跑到通州一個開草料鋪的弟子家中躲起來。
         
西太后慈禧派人找了幾次眼鏡程,均沒下落,慌慌張張的離開了京城。

程庭華為人正直、深明大義,愛國報國之心尤為強烈。1900年8月,八國聯軍進北京後,整個京城完全被侵略者控制。匪夷們燒、殺、搶、掠,強姦婦女,無惡不作,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住了幾天草料鋪的眼鏡程惦記著自己的眼鏡店,便扣了頂禮帽,身備短刀,借了弟子的一件藍色大褂穿在身上進城探望。漢奸和洋人在城門設崗,嚴格盤查過路人。眼鏡程被一個漢奸認了出來,大聲喊:「眼鏡程,眼鏡程!」漢奸邊跑邊喊:「就是他,義和團的眼鏡程(在天津教練義和團的李存義等人是程的同鄉,經常來往),抓住他。」頓時,一群大鼻子洋人蜂擁而至,「抓住他!」的喊聲四處響起。程庭華飛跑了幾步,閃身拐進了附近的胡同,迅速甩掉大褂,抽出別在腰裏的單刀,拉開架勢,手腳並用,在人多地方窄的胡同裏大顯身手。大鼻子洋人擁擠著,呼喊著要逮眼鏡程,逼得程庭華邊退邊施展武功,頃刻間就有七八個大鼻子洋人被殺。程庭華又鑽進了一條胡同,是個囫圇頭,程庭華已經無路可走,他突然返身跳躍起,刀光飛閃,向前奔了兩步,又拼命的砍死砍傷了幾個大鼻子洋人,頃刻,胡同裏死屍橫躺豎臥,血流一地,周圍的牆上都濺滿了血。程庭華竭力廝殺,有寡不敵眾的感覺,就地一蹬腳,縱身躍上天井,又躥上了房脊。德國鬼子的排子槍隊,響起了密集的洋槍聲。其他列強國家的鬼子也都舉起了槍,連續不停地朝程庭華鳴放。八卦掌大師程庭華倒在了西方列強軍隊的槍口下,時年52歲。

程庭華是中華武林界的英雄豪傑、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民族的魂魄。他愛中華民族、愛黎民百姓,是中華武林人的驕傲,中國人民的驕傲。他的所為,顯示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勇於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後記
   
程庭華大師有兒子程有龍、程有信繼承父志,侄子程有功也傳承武藝。其老弟程殿華的孫子程增月,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擔任深州程家莊的黨支部書記,晚年步履蹣跚,有喘病,生活拮据。

(備註)
慈禧送程庭華「節孝可風」四字牌匾在文革中被查抄,用做農村合作醫療診室的注射床。有人嫌鐫刻凸凹不平的慈禧大印使身體不舒服,就想用木匠鉋子刨,被慧眼識珠的河北深州武術協會主席、形意拳術大師張玉林制止,將匾原貌保存並物歸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9-2013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學大宗師——孫祿堂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然而他並不滿足,還繼續尋師學藝,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由於孫祿堂本來功底深厚,又得程師竭力指教,苦練年餘,盡得八封掌的精髓。為使他經風雨見世面,廣識神州武林各派之精華,追本求源,掙脫師法樊籬,日後自成一家,便誠懇地勸他離師門去四海訪藝。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徒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里,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
        
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久聞孫祿堂武功絕倫,由此聘他為幕賓,同往東北,1909年孫隨徐返回北京。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太極名家郝為真。郝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傳於孫祿堂。此時孫祿堂武功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城。1918年孫祿堂終於將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請孫祿堂入總統府,任武宣官。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孫受聘為該館武當門門長,7月,又被聘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不虛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
         
孫先生一生以教拳為業,足跡遍祖國各地。年邁七旬,應聘為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嗣後為江蘇省國術館教務長。先生教學循循善誘,其弟子較著名者如:靳雲亭、李潤如、陳微明、沙國政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亦均能傳其父業。先生一生弟子眾多,遍佈海內外,孫劍雲女士是曾任孫氏術極拳研究會會長,孫氏太極拳的第二代掌門人。
        
1915年到1932期間,孫祿堂除撰寫了《太極拳學》外、還先後著述《形意拳學》、《八卦掌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重要專著和文章。1933年冬天他無疾而終,享年73歲。

孫祿堂先生教學生涯可分為五個時期:

一、蒲陽拳社初期(1888--1897)。
弟子有:裘得元(走八卦時身披鋼衣手捧鋼球)、張玉峰、張玉山、崔老玉、李老丹;

二、定興設教時期(1897--1900)。
弟子有:孫振川、孫振岱;

三、蒲陽拳社中期(1900--1907)。
弟子有:齊公博、任彥玉、陳守禮;這一時期孫老著手國人身體衰弱、精神萎靡、生活頹廢,於是通過拳術變化人們氣質、完善身心,振作國人精神,振興民族為目的,從實戰轉移到完善身心變化氣質上是此期教學特點。

四、東北至北京時期(1907--1927)。
弟子有:劉春霖(末科狀元)、陳微明(翰林)、吳心谷(舉人)、高天道(書法家)、陳寶泉(教育家)、朱國福、朱國楨、肖漢卿、肖格清、李玉林、李敦素、劉玉邦、鄭懷賢、朱國祿;

五、江南設教時期(1928--1931)。
弟子有:胡鳳山、曹晏海、馬永智、李慶湘、袁偉、柳印虎,同期弟子中,在社會上頗有影響的還有:陳庭侯、沈祖安、徐鑄人、童文華、金一明、金仕明、陳敬承、金淑英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0-2013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楊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楊班侯

         楊露禪有三子,長子,錡,早亡。楊班侯,名鈺,綽號「二先生」。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自幼隨父習太極拳術,終日孜孜苦練,不間寒暑。但是楊露禪督促嚴厲,不使少息,經常受體罰,幾乎想逃跑,甚至要自殺。 自幼習武則智,學文則愚。每當楊露禪教他拳技時,他都能舉一反三,把學到的招式,從攻防進退中,練成制服對方的絕招,最後戰勝對方,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隨父進京時,他才是個十七歲的孩子,但基功已有十二年之久,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自幼隨父習練太極拳,繼承了楊式太極拳大架、太極拳中架、太極拳小架、太極拳提腿架、太極拳快架、太極四隅捶、太極四路炮捶、太極十三路炮捶、太極撩挎八卦掌、太極散手、太極一時短打,其中太極拳中架有四個套路,太極拳提腿架有兩個套路,共計十五個套路。同時還繼承了太極丹田功、太極點穴、挫骨、拿脈及太極器械等,練就一身好功夫。

        班侯性情剛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數折強梁,年尚未滿二十,已經是名滿京華。尤其是拳擊雄縣劉武師和北京西四牌樓比武教技兩件軼事,至今人們尚津津樂道。

  當時,有一王公貴胄仰慕班侯大名,特接班侯住在府中,禮聘為師,酬以重金,對於班侯執禮甚恭。時有雄縣一姓劉武師,武藝高強,手上有數百斤力氣,精通岳氏散手,門徒千人,名聞京師。劉武師見班侯受如此禮遇,心中看不起太極拳,很不服氣,心生嫉妒,便約班侯於北京東城某處比武,想要折辱班侯。消息傳出,京城轟動,觀者如堵。

  二人至場,劉武師即出手擒拿其手腕,欲將班侯擲出。只見班侯神氣一振,隨勢用太極拳中「搬攔捶」之法以截勁抖之,劉則如彈丸跌出數丈開外。班侯性急手狠,出手見紅。劉跌出後口吐鮮血,內傷甚重,手中尚抓住扯下的班侯的半截袖子,狼狽而去,從此不敢小視太極拳。

  事後,班侯說:「此人功夫很大,當被擒之時,手腕如被狗咬,所以還擊才如此之狠,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心中總感歉然。」

      楊班侯繼承了乃父衣缽,武功卓絕。善散手,出神入化,發無不中,當者披靡,所向無敵。同時,由於楊班侯一身絕倫無比的太極拳功夫,又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時北京有一人,號稱萬斤力者,自言曾打七省擂臺,未逢敵手,尤其擅長硬功,能夠以雙手搓石成粉。他在北京四門貼上貼子,揚言必敗楊家父子,態度十分倡狂。班侯聞言甚怒,相約於某日在北京西四牌樓比武。

  至期觀者數千人。班侯騎一白馬,緩緩而來,萬斤力者早在那裏等候。只見其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一望而知力大無窮。班侯身材瘦削,長袍馬褂,文質彬彬,貌不驚人。

  對方一立勢,發聲如雷,氣勢如虎,咄咄逼人。觀者皆為班侯捏了一把汗。此處原有一塊巨碑,高一丈六尺(約5.28米),寬四尺(約1.3米),厚二尺(約0.6米)許。班侯立身站於石碑前。萬斤力先發招,一記「黑虎掏心」向班侯當胸一拳。班侯微微側身一閃,萬斤力力大勢猛,一拳擊中石碑,巨碑碎為數塊。觀者駭然心驚,以為班侯有性命之憂。萬斤力一擊不中,復向前進身,直取班侯面門。班侯一聲大喝,舉雙手向上一分,萬斤力仰面跌出數丈開外,摔得頭破血流,半天爬不起來。班侯微微冷笑,在觀眾的一片喝彩聲中策馬而去。班候曾用拳術擊敗了武林名師「雄縣劉」,又在北京西四牌樓擊敗了打過七省擂臺未遇對手的「萬斤力」,以後凡是尋釁鬧事者,班侯是來者不拒,不管他在江湖上有多大名氣,敢打敢拼,無不敗在班侯手下。

楊班侯雖然脾氣暴躁,但性情剛正不阿,當英法聯軍進犯北京時,當時班侯在清軍旗營任「武德騎尉」官銜,「戴藍翎」。看到「洋毛子」到處燒殺搶掠,他義憤填膺,施展太極絕技,痛擊敵人。事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班侯回到故里在永年西部開過煤礦、保過鏢 ,但始終沒有停止過教拳。他授徒很多,但他這一支主要是花開兩枝,形成了兩大分支。
一支是由吳全佑(1834——1902)先生為代表的,經過認真演練,細心揣摩,獨樹一幟,自稱一派,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吳式太極拳」,成為中國現代太極拳五大流派的主要一支。

         另一支是以李萬成(1865——1946)先生為代表的,全部繼承了楊式太極拳傳統系列拳架,目前在社會上流傳的楊式太極拳傳統系列拳的大部分都是他一脈相傳。 

 楊式太極拳不敗的名聲,震撼了清廷,譽滿全國。給太極拳爭來了舉國公認的「國術」稱譽。人們常說「陳家拳,楊家傳;楊家拳,班侯傳」、「祿禪創天下,班侯打天下,健侯、澄甫傳天下」,是有一定道理的。班侯只生一子名兆鵬,授拳桂林,亦小有名望,傳外甥白忠信。 楊班侯不但在太極拳的繼承方面具有很大的貢獻,而且在理論研究方面也貢獻頗大。他傳下來的拳譜有《太極拳大架》、《太極拳中架》、《太極拳小架》、《太極拳提腿架》、《太極拳快架》、《太極四隅捶》、《太極四路炮捶》、《太極十三路炮捶》、《太極掌》、《太極一時短打》、《太極散手》、《太極刀》、《太極劍》、《太極對劈刀》、《太極抖槍》、《太極沾粘四槍》、《太極四散槍》、《太極擲摔四槍》、《太極十三槍》、《太極八槍五字訣》、《太極八槍用法》、《八門五步》、《八門五步用功法》、《固有分明法》、《沾粘連隨》、《頂匾丟抗》、《對待無病》、《對待用功法守土(俗名站樁)》、《身形腰頂》、《太極圈》、《太極體用解》、《太極文武解》、《太極懂勁解》、《八五十三長拳解》、《人身太極解》、《太極分文武三成解》、《太極下乘武事解》、《太極正功解》、《太極輕重浮沉解》、《太極四隅解》、《太極平准腰頂解》、《太極血氣根本解》、《太極力氣解》、《太極尺寸分毫解》、《太極膜脈筋穴解》、《太極節拿抓閉尺寸分毫解》、《太極補瀉氣力解》、《太極空結挫揉論》、《懂勁先後論》、《尺寸分毫在懂勁後論》、《太極指掌手解》、《口授穴之存忘論》等太極拳拳譜。 本帖最后由 januaryhunter 于 3-10-2013 02:32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0-2013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楊健侯

        楊健侯,名鑒,字健侯,號鏡湖,廣府南關人(今河北永年人),是楊露禪的第三子。人稱三先生,晚年稱老先生,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
  
        楊健侯生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說生於生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於民國六年(1917年)。自幼從父楊露禪習練太極拳。其父嚴厲,終日督促,不讓有絲毫懈怠,以致身心疲憊,不能勝任,曾欲自盡,幾次都被發現,救了下來,可見當時練功的刻苦。結果技藝大成。

        他的拳術和劍術剛柔並濟,出神入化,又對刀、槍、杆等器械無不精通; 且善發彈,拿三、四彈丸於手中,往往能同時擊中三、四隻飛鳥,有彈無虛發之美稱。

        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期間,總是伴隨身邊。

        楊露禪逝世後,他接替父職在京授拳。他寬厚仁慈、秉性溫和,從不恃拳傲揚,有極高的武德。又因其性情溫順,循循善誘,隨其學藝者頗多。

         因技藝精進,肯鑽研,他在繼承父親「小架子」的基礎上,著眼健康第一,又為適應部分學習者需求及身體條件,在露禪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擴大,既保持了技擊特點,更適合中、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中架」。在太極拳發展和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拳術剛柔並濟,達到很深的境界,特別善於使巧勁。他的門徒甚多,傳授大、中、小三種架子。對於刀、劍、槍等也極為鑽研,每次比賽均獲勝利。他性格溫和,在比賽或練武時,對任何人也不輕視,此其制勝之源。

         大家最佩服的是,他用一個手指的指端對住某件東西,立即可以叫它分開來的本事。

         當時其他門派有善用刀劍的高手,與他交手,他只用拂塵挫敵,每一搭手,人多被他擒拿,處於背動之勢,很難接近其身。他還善用槍桿,任何勁力均可發於杆頭,遇上他人槍桿,無不被他連人帶槍摔跌出去。
      
        健侯的手法敏捷、眼神、身法都非常好。發勁時百發百中。有一次去北京某戲院看戲一演員表演中突然手發軟,手中短刀脫手向觀眾飛來,健侯眼明手快,立即把刀擋住,並送上臺去。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可以將燕雀止於掌心,不能飛走。可能是因為鳥類在起飛前,兩足必先下沉,沉後得勢,才可縱身起飛。楊能聽其兩爪下沉之勁,並隨之往下鬆化,燕雀因無力可借,所以不能飛走。由此可知他聽勁與化勁的靈敏奇妙,絕非他人能望其項背。 到了晚年,練功常在睡臥時,衣不解帶,倏忽即醒,夜深時,侍者常聽到他臥房中床作抖動之奇聲。他卒於民國六年,無病而逝。據說在臨終前數小時,得一夢兆,知道將死,呼家人及門徒,一一叮囑,到時沐浴更衣,含笑而終。

          楊健侯曾傳授汪永泉楊家太極內功,更指定由楊澄甫指導學習,汪永泉十四歲(1917年)拜楊澄甫為師,直至楊澄甫1928年南下為止。汪永泉真實地繼承了楊家太極內功的精華。

         健侯有《十三勢行功心訣》(三言四句)曰:「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言簡意賅,值得參考。

         健侯有三子,長子叫兆熊,號少侯; 次子叫兆元,年輕時夭折; 三子叫兆清,號澄甫,長大後,成為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5-2024 09:51 PM , Processed in 0.07327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