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58|回复: 12

焦谛卡禅師——《覺知生命的七封信》及《禅修之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013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焦谛卡禅師是我非常喜愛的南傳禅師之一,之前曾經讀過他的一本《禅修之旅》,那本書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詳細描述觀禅的具體過程以及南傳十六觀智的書之一,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實修指南,對于側重于觀禅,尤其是純觀修行者來說應該是非常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而《覺知生命的七封信》是焦谛卡禅師和朋友以及家人的一些通信記錄。因為作者是一個受西方教育的人,所以他的語言更加的易懂,也極少用到佛教專用名詞,但是在平實語言當中仍然包含了很多佛法的智慧,尤其對于正念的分析和指導非常精彩。同時,《覺知生命的七封信》裏面的一些章節也側面反映了一位南傳出家人的生活和思想風貌。可能和我們之前設想的有所不同,作者是一個充滿愛的人,尤其他對女兒的深愛讓人感動。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南傳禅師。

大陸出版社翻譯成《覺知生命的七封信》,而台灣出版的書名叫做《炎夏飄雪》。

覺知生命的七封信: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608330.html
禅修之旅:www.fjdh.com/Common/ShowDownloadUrl.aspx?urlid=0&id=147950

本帖最后由 鏡花水月 于 20-10-2013 08:0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0-2013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些人整天嘴裏大談佛法,引經據典,但是實際根本就是和佛法無關,甚至和佛法完全背離。但是有的人不談佛法,只談生活,但是卻處處彰顯佛法。

我認為焦谛卡禅師是一位證果者,這一點通過他的那本《禅修之旅》當中對觀禅和十六觀智的准確細致的描述就可以清楚看出來,那完全就是他自己的實修經驗。是我除馬哈希尊者之外,看到的第二個對觀禅理解相當深刻的南傳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13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通過焦谛卡禅師的書,基本可以判斷他很可能是一位證果者,很多文字是經驗的直接流露,而不是簡單的背書。他也是一位很有個性,比較特立獨行的南傳禅師,我非常喜歡他。

我覺得證果者一樣可以有個人強烈的感情,一樣可以深愛他的女兒,一樣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

焦谛卡禅師,是最讓我引起共鳴的一個南傳禅師,在他身上,有很多我的影子,我似乎能夠讀懂他的內心。就像知心的朋友一樣。

之所以引起共鳴,就是因為我們在性格方面以及很多觀點認識方面,其實存在某些相似之處。

當然,絕對不是完全相同的,他目前據說已經選擇了徹底的隱居,不再見外人。

也許未來有一天,我也會和他一樣。現在,我還是他的早期,把很多東西扛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0-2013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读了之后觉得很写实,很轻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13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焦谛卡禅師是我非常喜愛的南傳禅師之一,之前曾經讀過他的一本《禅修之旅》,那本書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詳細描述觀禅的具體過程以及南傳十六觀智的書之一,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實修指南,對于側重于觀禅,尤其是純觀修行者來說應該是非常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READ MORE BOOK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13 05: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sauser 发表于 22-10-2013 09:56 AM
焦谛卡禅師是我非常喜愛的南傳禅師之一,之前曾經讀過他的一本《禅修之旅》,那本書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詳細描 ...

目前為止焦谛卡禅師的教導是我已經見過的最好之一,而且是純觀修法,並非止禅。
他的觀呼吸的特色在于,強調觀察感受呼吸的覺知感受,這個就是五蘊究竟法,容易掌握。
而直接的呼吸觀察,很容易掉到概念法的想象裏面。
我以前沒怎麽關注呼吸觀的一些純觀修法,因為我確實覺得它很難掌握。不過焦谛卡禅師的教導,確實不錯。
他也是南傳裏面我非常尊敬欣賞的一位禅師,僅次于馬哈希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10-2013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喜欢这位禅修老师,只可惜很少看见他出来弘法。其实很多禅修者都对他所写的书有很大的震撼。如果他出来弘法,一定可以感染到更多的人。他的同门师兄, Sayadaw U Tejaniya目前经常出国 弘法,所到的地方都得到很好的响应。

我有禅修之旅的视听(中文),分享给大家。我也是看了这贴才发现原来我有收藏他的视听很久了。

https://app.sugarsync.com/iris/wf/D7483510_65613804_69395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3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H.M. 发表于 24-10-2013 12:00 AM
我也很喜欢这位禅修老师,只可惜很少看见他出来弘法。其实很多禅修者都对他所写的书有很大的震撼。如果他出 ...

謝謝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0-2013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196027981_4_1.html

南传佛教的专列---朗月

是我喜欢游览的博客,里面经常有提到德加尼亚尊者的教法。因焦谛卡禅師的教导雷同,所以放在同一分类。以下连接有好几篇关于焦谛卡禅師的教导。我搜寻了出来放在下边

纸质书《炎夏飘雪》--焦谛卡禅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8et9.html

纸质书《禅修之旅》--焦迪卡禅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8esw.html

[转载]关于焦諦卡禅师的师承(Sayadaw U Jotik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8dz2.html

我是谁?能把世界扛在我的肩上。--焦谛卡禅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4vzb.html

虚构的问题与虚构的解答--焦迪卡禅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9prv.html

不要修习谦逊,这是勉强的谦逊--转自<炎夏飘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4v6o.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3 08: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H.M. 发表于 24-10-2013 12:17 AM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196027981_4_1.html

南传佛教的专列---朗月

焦谛卡禅师的这些文字,我是比较熟悉。也影响过我很多。

原来我觉得我能扛上,现在我也放下了。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和焦谛卡禅师聊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14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安般念問與答

答:長和短的 (呼吸)是pabbatti,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謝謝你的問題。當我們想到「長」,我們指的是什麼?重要的是,不要把你的心放在那個字上。當呼吸長時,你知道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你專注於接觸的感覺,把你的心放在氣息出入的地方,無論多久,不管你的呼吸是長還是短。只有在開始時,你知道你的呼吸是長的或是短的,這只是在開始階段。知道你在呼吸,這是第一個階段;知道你吸氣、呼氣是另一個階段;知道你的吸氣、呼氣長,或吸氣、呼氣都短,這是另一個階段。之後,你放下呼吸的長或短,持續的專注於呼吸,從開始到結束。數息不要超過十,不要想去數到某個特定的數目。數多少數目不重要,重點是你的心放在那裡。這只是在開始階段。一旦你獲得某種程度的定力,不要再數息,看看是否你的心能專注在那裡,因為我們有打妄想的習慣,妄想的生起是如此的快速和容易。開始時,我們數一、二、三,而忘記數四、五、六、七、八,我們會忘記是因為我們在想其它事。為了讓我們的心不會跑掉,我們一再的試著把心收回來,把心放在呼吸上,這是數息的目的。然後我們放下數息,專注於呼吸。

如果你不需要數息,而能專注於呼吸,則不要數息,因為稍後,數息會成為另一種障礙,而它只是一些數目,我們不需要了解數目,我們要了解的是身體的感受。

答:是的,知道你在呼吸是pabbatti;知道你在吸氣、呼氣是pabbatti;你的心專注於數息也是pabbatti;呼吸的長或短也是pabbatti。在開始時,這些現象是好的。當你的心能專注於呼吸,沒有任何念頭是最好的,因為呼吸的長或短是一種概念。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持續不斷的專注在呼吸上,如果你能專注在呼吸上,放下其他的事,長短、吸入呼出不重要!

答:在開始時,當你坐了一會兒,只坐了幾分鐘,試著放下。因為我們經常做許多事,以致於我們的心自然而然的快速思考,想太多。當你開始坐禪時,吸氣、呼氣,然後試著去數息,看看你的心是否能專注在呼吸上。如果你的心能專注在呼吸上,放下所有的話語、所有的概念。

我們一直覺得身上有東西,例如,當我們吸氣呼氣時,這是一種受覺,空氣非常溫柔的進出你的鼻孔,有種感覺在鼻孔持續著,我們緊緊跟著這感覺,不要去想。呼吸可能是長的,也可能是短的,然而主要的所緣境是整個呼吸的過程。在佛經裡提到:「當你吸氣長時,你知道你的吸氣是長的。」(中部,56經;MN i.56)如果你讀過這段經文,這聽起來好像你必須去想:「我吸氣長,我呼氣長。」如果你這麼做,你會變得浮躁不安。對一個初學者而言,只說「吸氣」或「吸」是有幫助的,或是自始至終覺知整個呼吸的過程。只要感受出入息,不要去想,當你的念頭不再生起時,開始緊緊跟著呼吸,此時,你的心立刻轉移到呼吸上。每當我們說話時,我們正在運用世俗諦;當我們不說話時,我們的心以不同的方式運作;在禪修時,我們的心又以另一種方式運作。一旦你使用言語,你的心被帶到平常的運作方式、思考方式。這種現象發生在剛開始禪修時,我們無法立即根除
它,每當它發生時,要保持覺知。

此外,對於初學者,想和標明(labeling)也是有助益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必須把它放下。如同你撐著拐杖走路一般,當你感到虛弱時,你需要拐杖支持你。某些身體殘障或受傷的人,他們在復健,在學習走路時,需要抓住東西才不會摔倒。他們抓住繩索慢慢的走,當他們已經學會行走,他們不再需要繩索,他們放掉繩索,如果他們一直抓住繩索,結果會如何?他們變得倚賴繩索,繩索成為一種障礙。假如你正在走路且撐著拐杖,如果你非常虛弱,你慢慢的走是非常有益的。每走一步,你放下你的拐杖,然後再走一步,你再次放下你的拐杖,你做得到嗎?如果你想試試看,你必須慢慢來。

你所修行的方法,你必須非常熟練。

對一個初學者而言,標明「吸氣、呼氣、吸氣、呼氣」是有幫助的,它非常有用,因為你的心是如此的散亂和浮躁不安。讓你的心專注在呼吸上是很難的,所以你用話語把你的心帶到呼吸上,而且必須一再的把你的心帶回來。在你已經學會跟住呼吸後,放下這長的「吸入」,只用「出」和入」。過了一段時間,甚至連「出、入」也放下,不要說任何話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14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毘婆舍那的“無想”(無念):

有人說:「當你禪修時,你可以想事情。」是的,這也是一種禪修,這是奢摩他,像慈心禪即是。修慈心禪時,你想著某些人,你對他們散發慈心。當你修「佛隨念」時亦然,你想著佛陀和他的美德,當你全神貫注在憶念佛陀的特質時,你的心自然而然會有那些特質,或多或少有那些美德,在某種程度上有佛陀的特質。當你習慣於修習慈心,有時即使你沒有想任何人,或有任何念頭,你仍然可以感受到你的心是仁慈的。你可以獲得這種境界,事實上,這是「慈」的更高境界,你不再想它,但是你可以感受到,你感到非常溫馨、仁慈、柔和和慷慨。

因此,有一種你可以「想」的禪法,也有另一種你不能「想」的禪法,而毗婆舍那禪是「無想」的。但是由於我們習慣於「想」,以致於即使當我們修毗婆舍那禪時,我們的念頭會不斷的生起,去想有關毗婆舍那或其他的事情,我們會去評斷我們的禪修經驗。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發表意見的慾望,就如當你收看新聞或看電影時,有人在評論或解釋正在發生的事件,我們的心也像那樣。

當禪修時,我在做什麼?事實上,我做非常簡單的事,我只是在觀察當下所發生的事,當我發現我在思考時,我試著觀察我的念頭。最初我會想很久,然後,我知道「我在想」,我想:「我從那裡開始想?」然後,我會追回最先的念頭。這非常有趣,念頭如何一個接著一個,思想和觀念如何連在一起,當我回到「想的起點」,我知道我在這裡開始,在那裡結束,這兩者間毫無關係。然後,慢慢的我又開始想,並且觀察我在想,「想」停止
了,要停留在「無想」的狀態是非常難的。我必須立刻觀察其他的受覺,否則我又會開始想另一件事。然後慢慢的,我看到那些話以慢鏡頭出現在我腦海裡。那些話、那些念頭以慢鏡頭出現在我腦海裡,一個接著一個,然後又停止思考(無想)!稍後,我發現:每當我想一句話時,有種情感跟著來,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之後,我發現:在我想某件事前,在我心裡已有一些模糊的念頭:關於我要想的內容,不管是人、食物,或想要做某事。在我心裡尚未形成一句話之前,我有一種非常含糊的它是什麼的感覺,某些境界將出現,它非常細微。當我察覺到時,它出現又消失,而我再度安定下來。

由於某種外境的出現,我沒有安定下來,我的心有點焦躁不安,我的心在跳,當我觀察到這種感覺或情感,或有想做某事的慾望時,即使是想喝一杯水的慾望,我能觀察到這欲望,並看著它消失。有時,我的腦海裡有一杯水的影像,當我想要喝水時,我看見水壺和茶杯的影像,我觀察到口渴的感覺,當我觀察到這感覺時,它消失了,我的身心再度安定下來。然而,一直有一些念頭像一只沸騰的茶壺在心裡翻騰,當你觀察得越多時,你的心越能安定下來,然後,我只是停止思考,不做任何事情。

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事物,不要想知道任何事。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事物就像一面大的鏡子,在鏡子前面的物體被反映在鏡子上,鏡子並不執取任何物體。

當所緣境消失時,會有感受,要觀察心中的感受,這感受會消失。觀照當下的感受,你沒有做任何事,在那階段,禪修不是要你去做某些事情。禪修是非常自然的(沒有人為的造作),但是,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某種定境。有人說:「你禪修已經很久了,或許你忘了,對初學者而言,禪修是多麼的困難。」我想這是真的。當我回想時,我記得剛開始禪修時,我想逃走,我感到絕望,我想:「雖然我真的想禪修,但是這不適合我。」我有喜
歡思考的習慣,我喜歡讀心理學、哲學、比較宗教學,這些書籍讓我想太多。我也想成為一位作家,有時我會坐下來寫一篇文章,一篇談論佛法的文章,我的腦海裡會有一些奇妙的想法,某些極好的想法在我心裡醞釀。我想:「這是非常精采的,我必須寫下來,沒有人像我一樣有好的腹稿﹗我真的能詮釋得很好,我真的能啟發別人。」

然而,我的老師說:「不要寫,甚至不要寫你的禪修日誌,因為如果你想寫禪修日誌,當你坐下來禪修時,你會認為:『這是令人驚嘆的,我要寫下來。』而在那一刻你的禪修業已結束,你無法超越它。」
本帖最后由 鏡花水月 于 12-4-2014 11:4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4-2014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人學過了馬哈希/葛印卡/帕奧等等的禪修方法,或許你們覺得那些方法說得不夠詳盡,也遇到某些細節性的迷惑。

若有人在禪修時遇到什麼問題,不妨參考此書。《禅修之旅》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詳細描述觀禅的具體過程。

當然,有禪修的人才會明白jotika到底在說什麼,修行時遇到的迷惑自然也迎刃而解,受益無窮。

放心,參考不同的禪修資料並不會引起更大的迷惑,也不會有很大的衝突,因為儘管各禪師所教導的管道不同(如馬哈希的觀腹部起伏,葛印卡的觀全身感受法等等),但是修行時的過程、體驗、感受及問題都是一樣,最終的目的(涅槃)都是一樣的。

我希望這裡有實際禪修的人不斷增加。

而那些念咒、妄想靠外力、佛菩薩加持、或以為念佛越多就能解脫煩惱的人會逐漸減少。

實際禪修才是首要,修一小時毘婆舍那勝於念佛念咒等等一小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2024 05:02 PM , Processed in 0.11740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