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0481|回复: 70

回顾不可思议 《 part1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2-2011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4-2-2011 12:35 PM 编辑

不可思议之男的美?女的帅?+ ( 揭秘美艳泰国人妖的起源 )



在您眼前所看到的俩位,您会认为谁是男?谁是女呢?

别相信你的眼睛,误以为左边是一位帅哥,右边是一位美女。

这位帅哥名叫( Zee = Tom Zee)是一名平面摸特儿
也就是是泰国出名的Tom Boy 摸特儿(他?是一名女生)。



这帅哥的视讯。。。



------------------------------------------------------------------------------------------------------------
而这位美女叫( Nong Poy )是一名摸特儿, 演员及歌手
男儿身的他在17岁自愿变性,成为红遍网络的泰国人妖皇后。(她?是一名男生)。

这美女的视讯。。。。



揭秘美艳泰国人妖的起源

在泰国,几乎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当人妖,看不到未来,穷慌了的父母会把家里长相清秀的男孩当女孩养,寄望“她”长大後可以成为一棵养家的摇钱树,而“她”悲惨的命运,在两、三岁时就被决定了。面目清秀、漂亮的男孩,在七、八岁时就被送进人妖专门“培训”机构。

十多年后,男性生理特征便逐渐萎缩,如男性阳具,就会变得又短又小,而皮肤就会变得细润,有光泽,臀部,胸部会越发达,像女性一样,肌肉减少,皮下脂肪增多,皮肤富于弹性,胸乳增长快的,比普通女性还高耸,浑圆,挺拔,在这期间,学校便要教授许多技艺。

泰国人妖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纯粹的男扮女装,完全生理需要,没做切除加工,上厕所还是男厕所。
第二个层次服用禁药水,多半是雌激素了,而第三个层次以完全接受变性手术。然而,人妖在社会立足是非常不容易的。真正能成为歌舞红星、成名赚大钱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妖都要为糊口拼命赚钱,并为年老做准备(人妖一般寿命为40多岁)。演出团里的小演员收入极少,每月四五千铢(40铢约合1美元)的工资在曼谷这样的城市生存非常艰难。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从泰国本身的历史来解释这一现象,泰国是一个性文化悠久泛滥的国度,泰国女子对待性生活的态度与中国大相径庭,泰国是个典型笑贫不笑娼的国度,因此凡女子从事情服务业,一般是不会受到多大指责的,尤其是在芭堤雅,清迈,曼谷等城市。由于这些阴阳人的薪俸很高,一般对主人都尽忠职守,再加上他们本身生理上的缺陷,对深闺中的女眷们无法构成威胁和伤害,极得主人们信任。

自此之后,国家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达官显贵,都逐渐养成了聘用阴阳人服侍女眷的习俗,并渐渐扩大到整个印度,于是,一些生计艰难的男子便采取各种方式加入阴阳人的行列,年积月累,阳人的地位类似中国的太监。泰国的人妖主要聚集中在曼谷和芭堤雅为多,芭堤雅是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未受污染的海岸线而闻名,倚山傍海,四季气候宜人,该城有两个著名的人妖歌舞艺术团,可观看到最高水准的人妖艺术表演。

而第二来源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驻泰国士兵召妓,泰国家中没有女孩的父母就使孩子变性,以赚取美军的钱,因为变性人不会怀孕,所以美军更加喜欢,但随着时代改变,泰国变性人已从过去父母强迫变成是个人自由意愿!令人奇怪的是,现在活跃的人妖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显然不是越战期间的遗留物,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甘愿作变性人呢?一个十分站不住脚的解释是,泰国的娱乐业十分发达,女孩子可以在娱乐场所中十分容易地找到工作,所以泰国人都愿意生女孩子。在泰国,人妖一般都来自生计艰难的贫苦家庭。

Nong Poy 男儿身的他17岁自愿变性后,19岁时参赛全球人妖选美得到miss tifany 成为全球最美的变性人及红遍网络的泰国人妖皇后。目前是位摸特儿,演员及歌手。

她在节目中说道:“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很想成为女人, 不过在我父母面前,我必须装成男生.我感觉身上的男性器官实在是太恶心了,所以,当我17岁时,我决定去做变性手术,做完变性手术以后,我感觉好多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一开始的时候,我很害怕做手术,我质询过外科医生很多次,并且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最终才决定我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做手术的时候真的很疼,不过当想想我变成女人之后的那种高兴的心情,对比之下还是非常值得的。”


谢谢观赏。。。。ขอบคุณ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0 收起 理由
守驛者 + 50 谢谢您的分享,保留升级的可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2-2011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3-2-2011 05:59 PM 编辑

泡泡达人吹出1立方米巨型泡泡



泡泡玩家Sam Heath ( Samsam Bubbleman )
在英国轮敦Finbury公园里吹出全世界最巨型的泡泡(1立方米的巨型泡泡),纪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
London, July 31, 2009 In London's Findbury Park "bubbleologist" Sam Heath, that's Samsam Bubbleman to you creates what may be the largest free-floating soap bubble in history. The previous largest known bubble, according to Guinness World Records, measured 105.4 cubic feet (3 cubic meters).Heath is sure he's burst that record, set in Minnesota, though Guinness has yet to formally recognized his feat.

Sam Heath has a very unusual profession

He is a 'Bubbleogist'  - a professional soap bubble blower! However, these are not just any ordinary bubbles, but humongous works of art that have earned him three entries into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The 37-year old who goes by the name Samsam Bubbleman earned his latest accolade earlier this week, when using a rope attached between two sticks and his secret bubble solution, he created a 20ft by 5ft by 5ft shimmering piece of art at London'sFinsbury Park. By doing so, he shattered a 2005 record set in Minnesota for the World's largest bubble.

              同时在英国科学馆成功把50个学生装满在巨型泡泡,同时也成功纪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



他是如何把50个学生装满在泡泡里?
A world record for fitting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 inside a bubble is set at the Science Museum in central London, 23 November 2007. Sam Heath, otherwise known as 'Samsam Bubbleman,' broke the world record by fitting 50 people inside a single bubble.

Samsam Bubbleman 由1989年开始研究玩泡泡到先在已经20年

Sam's love affair with bubbles began in 1989, when a single floating bubble captured his imagination. He has spent the last 20 years trying to perfect his bubble solution. He now has a team of ten 'bubbleologists' who perform shows all over the world, often at the request of celebrities and royalty.





20年里他学会了如何掌握风向及如何制造出巨型泡泡的必密。
The 'Willy Wonka of Bubbles' says that it takes the right wind direction and of course, his secret bubble solution to hold his large creations together. While he will not reveal the special ingredients of his bubble solution, he will sell it and provide tutorials on creating giant bubbles on his website Bubbleinc.com.


[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3-11-2009 03: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11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3-2-2011 06:01 PM 编辑

《 海女: 北限の海女 》Ama Divers / Uminchu

MODERN MERMAIDS
A Japanese ama goes overboard in search of shellfish in the 1930s. For centuries these female free divers worked the country's coasts without much clothing, but that changed: "Except for a few older women, the ama of Hekura no longer dive semi-naked," wrote Luis Marden after visiting one group of divers. His July 1971 Geographic story, "Ama, Sea Nymphs of Japan," goes on to say, "The girls wore black leotards. Most others wore all-enveloping suits of black neoprene, the diver's wetsuit." There aren't many ama left in Japan. Most who remain are middle-aged or older; divers sometimes work into their 80s. Today few young women care to take the plunge. ~ Margaret G. Zackowitz

海人是在日本近海以潛水方式捕漁及採集鮑魚、珍珠等為生的人,男性稱為「海士」,女性稱為「海女」,但皆讀為「あま」。現今以海女為主,也形成獨樹一格的文化。日本由南至北皆有海人,一般以志摩、伊豆等地的海女最為人所知。



历史发展
在日本原本徒手潜水还是男人的专职直到19世纪,由于政府的税收政策重男轻女:男人做工税重,女人做工税轻。渐渐地,丈夫们开始在家煮饭看孩子,而妻子则每天外出捞海物赚钱。日久天长,潜水成了日本海女人代代相传的本事,“海女”这个称呼应运而生。随着韩国的出口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各地对海产品的需求猛增,韩国与日本海女的收入成了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


目前“海女”这一个古老的职业已有2000年的历史,她们专门潜入海底捡取珍珠贝及海物。海女下水前只在脸上涂抹防晒和防腐的油脂,深深地吸足一口气,纵身潜人海底。开始,她们只在距岸近的浅海中捕捞。后来,“海女”们则不得不潜入深海,她们面戴护目镜,腰系救生绳,潜入较深的海中,用特制的尖刀,撬下海底石头上的珠贝,然后带回海面。到了近代的Hekura海女不再半裸体潜水,由于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原来的“海女”大部分不再像从前那样潜海捞珍珠贝了,而是转到采捞人工培育珍珠工作上去了。因此,从事捕采珍珠母贝的“海女”越来越少。不过,至今在日本沿海仍有7000名妇女,作为一种保留的“特技”,而继承祖先的职业,继续做“海女”工作,其目的在给外宾或旅游者表演。






海女特点
在韩国济州岛,经常会在海边看到她们:黝黑的皮肤,长发盘在头顶,身穿黑色的紧身潜水衣,背着色彩鲜艳的背囊,一个猛子扎进海里。她们就是著名的济州岛海女,也是这一带村落里最富有,地位最高的女人 。。。。
章鱼、海胆、海蜇都是海女的猎物,但她们的主要目标是生长在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鲍鱼。仔细看,你会发现海女手腕上都拴着一个铁铲,在海底就要靠它把礁石上的猎物撬下来。鲍鱼身体外边包着很厚的石灰质贝壳,如果不小心铁铲被鲍鱼的贝壳夹住,海女的处境就非常危险,每年都有因此丧生的姐妹。




    为了保护海洋生物,韩国政府对盈利性潜水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海女是货真价实的徒手潜水者。她们全部的装备只有一副游泳镜,除此之外使用任何现代化器械都属违法。她们每天在海水里一待就是4小时,往往要潜到海底20多米的深度,憋气两分多钟是小菜一碟。据说自由潜水的世界纪录是3分38秒,如果海女们好好训练一下,去参加大赛肯定能拿冠军。 海女经常集体行动,你会看到三四个人一齐翻身入水,步调一致,远看倒像是花样游泳表演,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济州岛旅游区卖的明信片上也少不了她们的身影。


海女捕漁方式有以下三種:

徒人海女
海女各持磯桶從岸邊入海捕漁,活動範圍限於沿岸近海。徒人海女是最常見的型態。



舟人海女
海女各持磯桶一起乘海女船(多為木造)出海,可前往離岸較遠的漁場捕漁。



夫婦海女
夫婦搭檔乘船出海,由妻子帶著繩索負責潛水。繩索上有稱為「分銅」的重錘可以加速潛入,浮上時海女會拉扯繩索為信,由丈夫拉繩加速上浮。《枕草子》中所記述的即為夫婦海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11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亚州20岁年轻男子为蒙混入境加拿大伪装耄耋老人


11月5日,加拿大边检局公布了一起不可思议的乔装入境案件,一名20多岁的亚裔男子,竟然打扮成了耄耋之年的白人男子,打算蒙混过关,进入加拿大寻求避难。

不过他的真实身份和动机,目前没有被公开。这名男子10月29号从香港出发,登上了加拿大航空的班机,前往温哥华。不过,班机落地后,老人却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现了一名大约20岁出头的亚裔年轻人。据调查,这名年轻男子与一名五十五岁的美国公民调换了登机证,再用加航会员点数卡登上飞机,登机证和点数卡上都没有照片,所以他才能顺利登上飞机。目前,这名年轻男子已经被加拿大当局扣留,他在机场申请了难民身份。

Old-man disguise fools airport security
Young Asian man claims refugee protection after impersonating an elderly Caucasian on B.C.-bound flight

Canadian officials are investigating what they called an "unbelievable case of concealment" after an Asian man in his early 20s successfully boarded a Vancouver-bound flight in Hong Kong disguised as an elderly Caucasian man.
The incident happened on Oct. 29, on Air Canada flight AC018, according to CNN, which obtained a confidential intelligence alert from the Canada Border Services Agency dated Nov. 1.

"The passenger in question was observ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light to be an elderly Caucasian male who appeared to have young-looking hands," the alert stated. "During the flight the subject attended the washroom and emerged an Asian male that appeared to be in his early 20s."
Border services officers met the man at the gate in Vancouver and escorted him off the aircraft and through the primary inspection line, where he made a claim for refugee protection, the alert said. The man originally claimed to have only one piece of luggage, but the border officers found two more. One bag contained personal clothing, a second contained a pair of gloves and a third contained a "disguise kit" including a silicone-type head and neck mask of an elderly Caucasian male, a brown leather cap, glasses and a thin brown cardigan.

The alert said the man donned the disguise for border officers, even mimicking the movements of an elderly person, and admitted he boarded the flight with the disguise on and removed it several hours later.
The alert said it is believed the man swapped boarding passes with a U.S. citizen passenger who was born in 1955, but it is unclear why he did so.
In addition to the boarding card, the man also provided an Aeroplan card -- issued by Air Canada's frequent flyer program -- as identification when he boarded in Hong Kong. Neither boarding nor Aeroplan cards reflect dates of birth.

Air Canada and CBSA officials confirmed to CNN that the CBSA intercepted a passenger arriving off AC018 on Oct. 29 and that an investigation is continuing.
The man is in CBSA detention awaiting an immigration and refugee board hearing.

Read more: http://www.vancouversun.com/busi ... .html#ixzz15zucjzBG


其它视频在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wNDczNTk2.html#replyLocation
http://news.sohu.com/20101107/n27720474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11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3-2-2011 06:20 PM 编辑

麻将果然是中国第一娱乐活动!



四川成都市民爱打麻将消遣是全中国最有名的,在成都虹口的漂流区内一到盛夏就摆放起数十里的遮阳伞和麻将桌。周末,市民纷纷驱车来到这里,拖掉鞋子,挽起裤脚,把脚泡在冰凉的河水里,围坐在水中的麻将桌上打牌喝茶休闲避暑,很是惬意。成都虹口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000米,森林植被保护良好,是一个妙趣天成的天然氧吧,距都江堰18公里,沿途路随山转,河水顺山势而下,令人心旷神怡。

麻将打到这种程度,还真是无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11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這些讓人驚艷的照片,是由一位著名的自然攝影師Norbert Rosing拍攝的
他在他的著作「北極熊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Polar Bear)裡,分享了拍攝到這些精彩照片的經過。
1992年,Norbert Rosing拜訪了一間於北加拿大Churchill旁的犬舍
犬舍主人Brian Ladoon養殖了大約40隻左右的雪橇犬
這天,一隻超大的北極熊出現在犬舍
反常地對一隻被拴住的雪橇犬產生了興趣
當北極熊越來越靠近,旁邊的雪橇犬開始變的很激動
初遇,強烈對峙中..........


Norbert Rosing以及訓練師Br ian Ladoon、Rosing先生們無奈(也無能為力)的看著其中一隻北極熊接近狗群。
這也許是相當危險的行為,北極熊是極區內最危險的動物之一。強力的熊掌隨便一撥,無論人類還是狗狗們都有可能腦漿併裂。猶如利刃的牙齒、強勁如鉗子的嘴巴,也能隨時將四肢或身體的任何部份咬去一大半。
但這隻名叫Hudson的雪橇犬鎮定地守著他的地盤,並且開始搖晃他的尾巴
攝影師和犬舍主人非常驚訝
雪橇犬和北極熊居然撇開了本能的敵意,開始用鼻頭輕觸對方,似乎是想要交朋友





  

接下來,又有另一隻北極熊出現了,直直地走向另一隻雪橇犬Barren
The latter rolled on his back
然後兩個就像互相打鬧的孩子般,在雪中翻滾打鬧



  
看到這個景象,攝影師及訓練師們終於能放下心了。
熊熊:「來玩!來玩!」「我躺在這裡,你快來搔癢我的肚子吧!這很好玩的 XD」
狗狗:「啥!?」(愣...)

  

接下來的10天,北極熊每天午後都會來找雪橇犬玩



  
之後,彼此雙方結束了這場邂遘,在相互道別後,北極熊群繼續尋覓著晚餐。而愛斯基摩犬則回到人們的身邊,帶著主人繼續邁進北極的冒險旅程。
National Institut 的Stuart Brown將這些照片製作成名為「Animals at play」的影片
影片裡有著不同於攝影師Norbert Rosing的觀點
他覺得北極熊和狗是天敵
99%的北極熊對狗是有侵略性的
加拿大野生動物專家Laury Brouzes認為
這些北極熊的友善
可能是希望能從狗主人那兒得到一些施捨的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3-2-2011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3-2-2011 06:25 PM 编辑

圣诞岛“红色风暴” 上亿只红螃蟹大军迁徙


陸地紅蟹(Gecarcoidea natalis)

這些陸地紅蟹在繁殖的季節裡,它們會像一道紅色的浪潮一樣覆蓋了聖誕島,據估計至少有一億五千万只陸地紅蟹出沒!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霞枫):圣诞岛,因第一个发现该岛的船队在圣诞节这一天登陆此地而得名。这里曾经是新加坡的领土。1957年,英联邦将圣诞岛的主权划分给澳大利亚。从此,这个方圆不过135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便成了澳大利亚在印度洋上的免税离岛。岛上除了有丰富的磷矿,还有世界珍稀物种红蟹。而一年一度的红蟹大迁徙,更是游客们不可错过的一个自然奇观。


红蟹淹没道路
圣诞岛红蟹平时生活在丛林中,以吃枯叶和花朵为生。每年10月底到1月初的雨季期间,红蟹们便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繁衍工作。这时,他们会离开丛林中的巢穴,迁徙到海边进行交配和产卵。据估计,圣诞岛上大约有1200多万只红蟹。到了它们迁徙的高峰期,岛上到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红蟹。有时,红蟹甚至把公路都淹没在一片鲜艳的红色之中,据说在万米的高空之上也清晰可见。

清晨起床,听到花园里有悉悉索索的声音,你可千万不要奇怪,那一定是红蟹们出来活动了;烈日下,你一定能看到不少红蟹趴在汽车下、树荫中和墙角里乘凉;到了傍晚,红蟹们会公然爬到马路上张牙舞爪;如果你走到海边看一看,洁白的海滩上星星点点的红色,也甚是好看;走在红蟹们迁徙的必经之路,你一定要非常小心,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一只小红蟹。

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冒险
圣诞岛红蟹一年一度的大迁徙,为的是繁衍生息。为此,红蟹们需要离开他们在丛林中舒适的洞穴,爬到海边交配和产卵。在人类看来,这只是步行几分钟的事儿,可对红蟹们来说,却是它们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冒险行为。

红蟹喜欢呆在潮湿阴冷的地方。一旦离开了洞穴,就意味着它们的生命暴露在了未知的危险之中。失水和日晒,是红蟹们的第一大杀手。一旦降雨减少或者停止,红蟹们如果不能迅速找到阴凉地带躲避日晒,很快就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去。

车辆的经过,更是让红蟹们粹不及防的灾难。圣诞岛国家公园的首席看守员马克思对记者抱怨说,自从澳大利亚政府在圣诞岛建立难民安置点后,岛上的车辆就多了好几倍。不少可怜的红蟹还没到达海边,就已经被车辆轧成了“红蟹馅饼”,成了蚂蚁们的美餐。

据说,很多红蟹即便到达了海边,在产卵后也不一定能够回到它们在丛林中的家。

护红蟹人人有责 

为了保护圣诞岛的红蟹,以及他们一年一度大迁徙,圣诞岛的居民们作出了各种努力。

据说,为了避免轧到红蟹,很多圣诞岛上的司机都练就了一手高难度的开车技巧。雨季期间,常见到他们在公路上玩“蛇形”驾驶,为的就是避开路上可爱的小红蟹。孩子们还在不少道路两边竖起了“保护红蟹”的标语,提醒来往的司机要小心驾驶。


尽管这样,国家公园看守员马克思还是每天一早都要把圣诞岛巡逻一遍,将红蟹迁徙经过主要道路情况作一个汇总,然后决定是否要关闭公路,以保护那里正在迁徙的红蟹。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将近20年。


在一些无法关闭的主要道路上,富有创造力的护岛人还专门划出了“螃蟹专用通道”。他们用光滑的塑料将道路两边拦起来,让迁徙的螃蟹沿着专门为他们设计的“桥梁”和“隧道”,前往海边。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因“车祸”而丧生的红蟹。


小心它跑进您的住家,皮包,或车内,等等。。。。



先上一张圣诞岛的地图,看看他的具体位置





螃蟹大军说:就算爬,大家也要去。。。。




連車都要讓牠三分,免的輪胎遭殃 。。。。


遭糕。。。。被它们困住了。。。。


有的跌进golf 洞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11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3-2-2011 06:28 PM 编辑

三千六百万年前1.5m巨型企鹅曾在赤道生活

3600万年前巨型企鹅曾在赤道生活
大约三千五百万年以前,曾经有身材像人一样高大的企鹅漫步在南美洲的某些地方,即使没有冰雪环境也能够正常生存……这一幕不是幻想而是现实——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朱利亚·克拉克和她的团队在一项最新的化石研究中得到了这一发现。这些化石都是在秘鲁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发现的。这一研究详细地描述了新发现的两种企鹅化石,其中一枚化石是一个完整的巨型企鹅头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头骨化石显示的企鹅种类生活在三千六百万年前的现在秘鲁境内地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大企鹅,其站立高度达到了四英尺半(大约一点五米)。有趣的是,它的喙长达一英尺(约合零点三米),相对其身高来说有些不成比例,加上其头骨上网状的纹路和角质的喙鞘,科学家推断它也是靠捕猎鱼类生存的。另一种身材略小的企鹅距今四千两百万年前,身高大约一米,与现存的世界上第二大的帝企鹅的身材差不多。

       科学家在秘鲁南部海岸出土了一些巨型的热带企鹅的化石残骸。这是一种已经绝迹的企鹅,身高至少达1.5米,体型大得让研究人员也感到非常震惊。就连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企鹅身高1.2米左右的帝企鹅,在它面前也十分逊色。此外,这种巨型企鹅还是目前所有已知水禽中鸟喙最长的。它的喙长达18厘米,比头骨还要长出两倍多。据估计,这种巨型企鹅生活在距今大约3600万年前。除了巨型企鹅之外,古生物学家还在秘鲁南部海岸发现了另一种已灭绝的热带企鹅种类。这种热带企鹅身高约0.9米,和现代的帝企鹅个头差不多,它们生活在约420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企鹅种类之一。研究人员表示,这两种企鹅的化石残骸,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残骸。它们对研究现代企鹅的进化过程,以及企鹅在海洋中的分布地点和历史,都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在发现这些化石残骸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企鹅一直在高纬度地区,直到1000万年前,才首次游到低纬度的赤道水域生活。但新发现的化石残骸,却将这一时间往前推了整整3000万年。科学家认为,自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地球曾经历了一段历史上温度最高的时期。从大约3400万年前,即南极冰盖形成后,地球的温度才逐渐开始降低。而这两种企鹅在赤道水域生活的时间,都要远远早于地球开始降温的时期。由秘鲁、阿根廷和美国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对这些在2005年发现的化石残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站上。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朱莉娅·克拉克表示:“我们以前总是倾向于认为,企鹅是习惯低温环境的动物——就连今天生活在赤道区域的小企鹅也是这样。”克拉克说,“但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可以追溯到过去6500万年中地球上最热的一段时间。这些证据表明,企鹅到达低纬度地区的时间,比我们之前的估计还要早3000万年。”与此同时,两种新企鹅在进化过程中的各种特征,以及它们的生存年代和分布情况,也使研究人员必须对企鹅的整个“家谱”进行改写。和目前地球上生活的企鹅种类不同,身形巨大的远古企鹅拥有长而窄的喙,尤其是巨型企鹅,它的喙特别长,就像长矛一样。克拉克猜测,这种喙很可能是用来帮助高个子的巨型企鹅吞食大型猎物。不仅如此,远古企鹅还能潜到很深的水下,并能像现代“亲戚”那样在水面下优雅地“滑翔”,边滑翔边捉小鱼吃。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的这两种企鹅是在地球上的不同区域分别进化的,后来才游到温度更高的赤道水域生活。研究人员相信,巨型企鹅曾在现在的新西兰附近生活,而较小的那种热带企鹅则发源于南极洲。  


虽然从这两种已经灭绝的企鹅种类身上能够看出,它们愿意离开南半球纬度较高的低温水域,前往水温更高的地方生活,但克拉克博士表示,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现代企鹅也能适应目前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高温环境。
克拉克博士说:“这些在秘鲁发现的物种是企鹅家族中的早期分支,对现代企鹅而言,它们是相对较远的远房亲戚。”她表示:“目前的全球变暖,发生在一个相对要短得多的时间段里。从这些新化石物种上得到的数据,并不能够证明,气候变暖不会给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企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2-2011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12-3-2011 02:00 AM 编辑

其它帖子请按下面:

如有世界末日那天,您只能救一个人或动物,您会救谁?
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819517
默拉皮火山与海啸 96楼#(地球很危险,十大天灾人祸)
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921345
馬來西亞是否会出现La Nina现象?
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2030461
Noah's Ark 诺亚方舟的由来
http://cforum6.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7858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2011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2011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2011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真的没看过将多螃蟹过马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11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0 收起 理由
守驛者 -30 灌水式回复, 请留意版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11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快就变精华贴咯!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11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楼很用心,继续加油,把楼变成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11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贴好!!
楼主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2-2011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守驛者 -10 灌水式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1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pace Elevator 《 月球电梯 ● 天梯 》


美国太空电梯研究公司“电梯港”总裁迈克尔·莱恩
日前宣称,他们梦想在10年之内造出一架“月球电梯”,人类将来有一天将有望乘坐这个太空电梯到达月球!太空电梯究竟是美好的梦想还是即将实现的科学奇迹。

太空电梯基本上就是将一条长长的缆绳一端固定在地球上,另一端固定在地球同步轨道的平衡物或者卫星上。随着引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相互作用下,缆绳被绷紧,电梯舱将利用太阳能或激光能沿缆绳上下运动。和大多数公共交通一样,太空电梯上的电梯舱也会是设置成两向对开,并在适当的高度安装“站台”以方便乘客和货物上下。而这些站台实际就是在太空里固定太空电梯的空间站。



最早的"天梯" 概念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100年前,著名的人类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Knostantin Tsiolkovsky)设想了一个建立在巨塔顶端的“天空城堡”。太空电梯正从技术角度描述了这个问题的是阿瑟·克拉克,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设想了延伸到太空的电梯,并以此写出《天堂的喷泉》('Fountains of Paradise'),描述了在一个热带岛屿建造一个太空电梯的故事。在科技领域素来敢为天下先的日本科学家又推出惊人计划,他们打算将此前仅存在于科幻小说描写中的“天梯”—太空升降舱变为现实。

最初出现在1895年,但是甚至就在几年前,它还仅仅只是一种科学幻想,因为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材料来制造足够强度的缆绳。随着近年纳米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建造一部现实的空间电梯已经成为可能,预计其建造成本约100亿美元,远少于国际空间站或航天飞机计划的投资。

在去年美国宇航局的“波束能量挑战”大赛中,一款名为“激光动力自动攀登者”的太空升降车已经提供了太空电梯所需的关键技术。“激光动力自动攀登者”就是利用来自地面的强激光作为无线动力,沿着缆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升向太空。当然,“激光动力自动攀登者”必须要通过太阳能电池来吸收地面红外激光器所发出的能量。在演示试验中“激光动力自动攀登者”凭借激光沿着缆绳升到了900米左右的高空。而升降车从地面升到最高点只用了4分多钟的时间,平均速度为每秒3.7米。另外,在上世纪90年代发明的碳纳米绳被认为是制造太空电梯缆绳的最佳材料,直径1毫米的碳纳米绳可以承载60吨重量,然而这种材料每克价值500美元。要制造一条10万公里长的缆绳,花费惊人,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承受这庞大的成本的。另外,太空电梯这一计划在以前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也是由于无力承担惊人的费用而被放弃。

这家美国公司算是另辟蹊径吧,他们研究的不是从地球到太空的太空电梯,而是从月球到太空的太空电梯。因为月球的引力仅为地球的1/6,所以“月球电梯”对缆绳强度的要求将远远小于从地球表面通向太空的“太空电梯”,科学家只需使用一种日本生产的高强度、高耐热性“柴隆”复合纤维,就能实现打造“太空电梯”的梦想!“柴隆”此前曾被广泛用于制造军用防弹衣。不过,即使是在月球建造“太空电梯”也会面临许多障碍,其中仍然包括一些技术障碍,虽然建造月球的“太空电梯”所需的费用要比建造从地球通向太空的“太空天梯”低很多,但也是一笔昂贵的花费。另外,最初建成的“月球电梯”每次也许只能运输200公斤到250公斤重的货物。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未来人类可利用月球土壤自由呼吸
美国航宇局专家称,通过对月球上不同地方的土壤和紫外线发射水平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确定何处月球土壤中含有氧气。美国航宇局专家吉姆加尔温称,专家利用天文望远镜对月球阿里斯塔尔赫环形山进行了观察,这一环形山位于月球亮区与暗区的边界。很早以前天文学家就认为,这一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在这一地区天文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钛铁矿石”,将这些矿石加热或通电,就可以从中分离出氧气。分离出来的氧气可以用来呼吸或者制造火箭燃料。

  有关科学家声称,如果这一造氧科技可行,那么月球上的造氧工厂将会非常庞大它包含一个专门挖掘月球泥土的采矿厂,这些月球泥土将被送进一个巨大的 “月球造氧机器”,该机器中进入的是泥土,吐出的将是氧气。从月球上挖土将会比地球上更轻松,因为月球的重力比地球小得多。美国航宇局的工程师艾里克卡迪夫说:“这一科技的优点是我们可以靠月球土地生存,不需要浪费地球上有限的资源。通过该机器,你可以呼吸到纯净的氧气。尽管我们产出的氧气中还是有一些其他气体,但是它们的比分非常少,不会形成任何危险。”

“世界末日’降临,一场特大灾难突然横扫地球,包括农作物在内的许多动植物物种瞬间灰飞湮灭,幸免于难的人类在一片荒漠中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最终,他们只有借助月球方舟中保存的文明信息与物种资源,重建地球家园,挽救人类文明。”

在一些科学家看来,这样的描述并非全是空想。事实上,无论是欧洲航天局,还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都已经开始建立关于“月球方舟”的计划。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不少物种库及基因库,但在空间科学家看来这些库藏依然存在缺陷,万一人类真的陷入某种特殊灾难,它们很可能也会随之被破坏。很明显,无论是小行星的撞击,还是核战争,都会让这些建立在地球上的“方舟”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虽然这都不过是些小概率事件。基于这样的想法,在月球上建立人类方舟的计划才逐步成型。

2024年定居月球
按NASA的月球殖民计划,2020年宇航员首次重返月球,先派遣4人小队在月球上居住一周,随后,月球基地将逐渐扩建,电力供应、移动月球车及宇航员的居住区都将陆续建成。宇航员逐渐延长居住时间。到2024年建成月球永久基地,保障宇航员持续居住180天。月球定居点不仅可望成为太空旅行者前往宇宙更深处的休息站及紧急避难所,而且可以成为能源补给站,利用月球表面的氢、氧元素,可以合成水和航天飞机燃料。

月球永久定居点计划
源于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公布的《新空间探索计划展望》,该计划设想人类重返月球,并向火星迈进。随后,NASA调整方案,着手建设新型太空运载工具——阿瑞斯I型火箭和“猎户”太空船。此外,改良的月球车也在设计中,它可以使人脱掉笨重的宇航服在月球上驾车行进。NASA计划分四步执行登月建站计划:2009年首次试射阿瑞斯I型火箭;2010年先将机器人送上月球的沙克尔顿环形山,实地勘测;2014年“猎户”太空船载人登月;2020年4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着陆,开始基地建设。

美国“旅馆业大王”欲开首家“月球旅馆”
据报道,布什的“太空新计划”设定,美国将在2008年前将无人驾驶的探测器送上月球,而美国宇航员将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永久基地。许多以前只在电脑空间中梦想投资一份月球地产的组织和商人已经开始盘算,投资一份真正的月球地产到底可以为自己带来多少收益。

据悉,美“旅馆业大王”希尔顿集团是最早将投资目光瞄向月球的投资商之一,早在1967年,当时的希尔顿集团执行总裁巴伦·希尔顿就梦想在月球上开一家“希尔顿旅馆”,地球旅客们可以在他的“月球旅馆”内享用再生鱼片和新鲜的鸡尾酒。希尔顿集团目前已在全球发展了210多家连锁旅馆、饭店、大酒店,每天接待的各国旅客数以万计,年利润高达数亿美元。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末,希尔顿集团又做起了“月球旅馆”梦,近两年来,希尔顿集团已投资了数十万美元的资金,研究在月球建立“希尔顿旅馆”的可行性。而布什的“月球基地计划”出台,也许意味着“希尔顿”离到月球建旅馆的时间已“为期不远”。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年9月17日-1935年9月19日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
“人类现在还软弱,但已经改造了地球表面。几百万年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地球表面、海洋和大气。他们要象控制地球一样控制气候和太阳系。他们会穿越我们的星系,他们会到达其他太阳那里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我们已经老化的太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1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4-2-2011 05:16 PM 编辑

人造《龙卷风34.43米 和 火龙卷风 》你有看过吗?

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 Mercedes-Benz Museum )10月15日,吉尼斯世界记录确认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中人造龙卷风为世界上最高的人造龙卷风。由于这座建筑呈螺旋形,人们才能在楼中制造这个高达30多米的超级龙卷风。据悉,这个人造龙卷风完全没有危害性,事实上它的功用是在龙卷风中心,以创造一个急流,把火和烟吸上顶楼的一个排气口以达到救火工效。

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是一所专门展览梅赛德斯·奔驰各个时期汽车的博物馆,它位于德国的斯图加特市,于2006年5月开馆,到现在为止已经接待了130万游客。 吉尼斯委员会通过测试宣布这个人造龙卷风的高度为34.43米。该博物馆馆长米夏艾尔先生在接受吉尼斯颁发的证书时说道:“这个奖是颁给保护人类安全的技术的。所以它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

The Mercedes-Benz Museum in Stuttgart, Germany is now home to more than just automobiles. The museum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for creating the “strongest artificially generated tornado in the world.” The 34.4 meter high (that is 37.2 yards to those metrically challenged) vortex was not designed as an attraction, but to channel smoke out of the building in the event of a fire. The architecture wonderment that is the museum did not make use of any fire doors in the design (surely they would get in the way of the architect’s vision). In order to meet regulations, the building engineers had to determine a way to keep smoke from spreading beyond the fire level, the tornado is the resulting solution. The twister takes around seven minutes to materialize and is generated by 144 jets and 28 tons of air. The low pressure area at the center of the tornado works to create a jet stream that draws smoke out of the building’s corridors and funnels it upwards and out an exhaust vent on the roof. Check the gallery for photos of a carbon dioxide infused tornado demonstration.”

Mercedes-Benz Museum 现场视讯



还有火龙卷风。。。。



类鱼机器人 ( Gymnobot )


看上去图片为我们呈现的似乎是一条鱼,一条可以在水中游动的鱼。
而实际上,它却是一个机器人。是由英国巴斯大学受亚马逊刀鱼启发研制的机器人Gymnobot。

Gymnobot打造者、巴斯大学的威廉·梅吉尔表示:“这是一款类鱼机器人,全身都是充当其推进器的肌肉组织。但这种设计尤其不利于安装电路板。” 为了获得更大空间容纳照相机以及其它电子设备,梅吉尔的研究小组从刀鱼身上获得灵感——刀鱼能够让身体保持“僵硬”状态以在水中感应电流。同样 地,Gymnobot可利用底部刀片般的“鱼鳍”推动自己在水中前行,同时让身体处于僵硬状态。

梅吉尔及其同事希望,这款机器人能够用于研究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海洋生物。在这些区域,推进器往往会卷起很多沉淀物或者被海草缠绕,不利于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



宝石般的机器鱼
这种机器鱼身长4.9英尺(约合1.5米),由英国艾塞克斯郡大学研制。
研究人员将在图片展示的原型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借助于更长的电池寿命以及更为先进的传感器,机器鱼一次能够在希洪港执行大约8小时的探测任务,而后自行向一家充电站报告并无线传输勘测数据。


首条机器鱼机器金枪鱼“查理” ( Charlie the Robo-Tuna )
经过为期3年的研制,这条机器鱼于199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上演水下处女秀。 “查理”在设计上尽可能多地模拟真实鱼类,它长有40根肋骨、肌腱以及带有椎骨的节状脊椎,同时装有6个发动机,全身零部件数量高达2843个


器企鹅 ( AquaPenguins )
图中展示的机器企鹅能够在无需人类帮助下穿越水池,同时还拥有反向游泳能力,这一点与真实的企鹅截然不同。机器企鹅由德国费斯托工程公司设计制造,该 公司主要向汽车业销售充气设备。这种仿生机器人在设计上用于测试新技术,费斯托的仿生三角架以及用于在装配线上操纵易碎物体的鱼鳍钳设计灵感都来源于机器 企鹅。


机器龙虾 (robo-lobsters)                                    
这些机器龙虾拥有很高的灵活性,可用于探测水下矿藏。就像真龙虾一样,这种小型机器人也长着能够感知障碍物的触须,8条腿允许它们朝着任意一个方向移动,爪子和尾巴则帮助它们在湍急的水流以及其它环境下保持身体稳定性。机器龙虾发明人约瑟夫·艾尔斯曾撰写多部龙虾食谱。过去30年来,他一直潜心研制类似这样的仿生机器人。据悉,机器龙虾是艾尔斯为美国海军位于东北大学的海洋学中心研制的。            


机器人水母(AquaJelly)
由3V的空心杯马达推动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供电,它们能管理自己的电池充电。当认为需要充电的时候,它们会通过ZigBee,与试验容器中的充电装置进行无线联络,事先确认充电插口没被占用。德国( 费斯托公司)设计主任费塞尔说,由于这些机器人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和自适应能力,相信在未来的工厂中非常有用

AquaJelly robots (pictured) swim with their own kind by blinking at them. The jellyfish-inspired machine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via eleven infrared LEDs inside their domes.
German engineering company Festo is using the jellies to test whether large-scale engineering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the cooperation of many smaller systems.
http://www.ciprun.cn/bbs/redirect.php?tid=1467&goto=lastpost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 ... pictures/index.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1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xon 于 25-3-2011 03:10 PM 编辑

海豚潛艇 (SeaBreacher)
美國富豪羅伯伊恩斯(Rob Innes)仿照大白鯊的外型,打造出一艘唯妙唯肖的「鯊魚潛艇」;不過水上載具公司Innespace Marine卻認為鯊魚太笨重,因此製作了更靈活的「海豚型潛艇」,它除了能以每小時80公里的時速在水面上推進,還能如海豚一般躍出水面。

Innespace Marine是首個使用噴射機密封艙技術,讓水上載具成功潛入水底的公司;而當初那艘「海豚潛艇」的原型,僅只能用來在節目上表演。 在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現在正式推出名為「海洋突破者 X」(Seabreacher X)的高科技機型,它不只外型更炫、更流線,其尾部推動系統也參照真正的海豚設計,而排氣系統發出來的聲音,還真的與海豚有些相似。






☆★Jetman ☆★49岁 喷气飞行人(由法国飞越英国)

瑞士49岁冒险老机师和友人成功发明单人喷气飞行机及测试
The 49-year-old Swiss adventurer Yves Rossy will fly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from France to England with nothing more than a single jet-propelled wing on his back.


先准备好气流测试。。。。

Emmen, Switzerland - Ruag Wind Tunnel: Jetman Yves Rossy prepares for wind tunnel test.

从4000 米, 打开喷气机,以每时速190公里飞行 。。。。
Jump from a plane at 4000 meters, fire up his jet wing, and at 190 kilometers per hour.


以12分钟越过38公里的海洋。。。。
Cross the thirty-eight kilometers Channel in twelve minutes.

机师:看!! 你追不到我的 bye bye。。。。

机师:我像不像G.I.Joe ? 。。。。




因恶劣天气被逼降落。。。。

成功由法国边界Calais越过英国的Dover (全程 22英里~35.4 公里)
Yves Rossy landed safely after the 22-mile (35.4 km) flight from Calais to Dover, which had been twice postponed this week because of bad weath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4:56 AM , Processed in 0.076369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